等离子体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等离子体科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博文

聚变60年

已有 11461 次阅读 2018-10-8 17:11 |个人分类:学海无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聚变, 等离子体

 

聚变60

 

六十年前,第二届国际和平利用原子能大会于195891日至18日在日内瓦召开;来自69个国家、地区和9个专门机构的代表和顾问2692名、观察员3651名和新闻界代表911名出席了大会。

 

这次大会第一次在国际上解密、公开了受控核聚变能源研究的进展情况,堪称国际受控核聚变元年(要到1960年代,才有激光的发明、惯性约束聚变概念的提出)。这次会议中国派出了代表团参加,在回程经过西伯利亚的漫长旅途上,聚变界的前辈王承书先生在翻译会议资料时,第一次把plasma这个词翻译成等离子体”(参见拙作《三八节、女科学家及“plasma的汉语译名的来历》)。所以1958年也是中国等离子体物理元年

 

六十年来,最值得聚变人骄傲的一点,就是聚变研究(严格来说是磁约束聚变研究)堪称国际合作的典范。

 

1980年代,美苏开始结束冷战、签署大规模削减核武器条约,提到同时也该为和平利用核能做一点事情。当时双方想到唯一可以合作的就是磁约束聚变研究;并与欧日一起发起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nternational Themonuclear Experiment Reactor Project;简称ITER计划)。也是1980年代,中美签订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30多年了,唯一坚持下了来的项目,也是磁约束聚变研究。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今年的双边会议在西安召开。但合作热情不仅不减,而且进一步深入。

 

当然,ITER计划也是几经风雨:

 

先是19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美国经济衰退,当年的这两个发起国都退了“群”,剩下被拉进来做陪衬的欧日反而坚持下来,直到2006年中美同时加入(相差一天),俄韩印再凑成七方,开始新的ITER计划;后来则是两届日方干事长“当政”期间将计划一再延期,引发全世界质疑声——还引起了国际上关于聚变三、五十年就实现”的调侃:30年前就说:聚变三、五十年就实现”,30年过去了还是说“聚变三、五十年就能实现”!

 

其实最早(1950年代)的说法是:聚变三、五年就能实现!

 

传说当年美国聚变界的领袖人物(仿星器的发明者、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国家实验室(PPPL)创始人)Spitzer教授对刚刚进入聚变领域的年轻人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鼓舞的工作!但是很可惜,过几年你又得找工作了——因为再有三、五年聚变就实现了!

 

这反映出人们对最终获得聚变能源的艰难程度的逐步认识过程:从过分乐观到过于悲观。事实上,国际合作聚变研究距今也不过60年而已,且“三、五十年实现聚变”也只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提出的。当时正是中东石油危机威胁西方经济发展,PPPL大规模招收年轻人开展聚变研究。目前世界上现存或者曾经有过的最大聚变研究装置TFTRJETJT-60(U)等也都是那时候开始设计、建设的。如果从这些装置运行开始算,距今也就是三十多年。

 

国际聚变研究的第一个十年(1958-1968)是百家争鸣”时期。主要的磁约束聚变概念:托卡马克(Tokamak)、仿星器(Stellarator)、磁镜(Mirror)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大行其道的。紧接着则是“独尊儒术”的托卡马克时代。

 

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苏联的T1)也是在1958年开始运行的。所以1958年也是托卡马克元年。托卡马克的第一批实验结果在1965年正式发表,可惜美国的Spitzer先生根本不相信(dismiss the results)!1968年,托卡马克的第二批结果出来了:远远好于当时所有其它装置的结果!担心西方国家的同行们继续采取“不相信”的态度,苏联人邀请了英国科学家去 Kurchatov Institute独立地诊断、测量这些参数。欧美人对这一“打脸”结果的阿Q式解嘲是这样说的:因为苏联人的诊断仪器落后、测量精度不够,英国人测到的结果比苏联人自己宣布的还要好!

 

这开启了聚变研究的托卡马克时代:直到现在正在建造的ITER,仍是一个托卡马克装置。

 

1970年代,一批托卡马克装置开始建造、运行(包括中科院物理所的CT-6);1980年代,在前10年的研究基础上,一批从今天的尺度看仍然是大型的托卡马克装置(如美国的TFTR、欧洲的JET、日本的JT-60)开始建造、运行;1990年代,JETTFTR相继做了氘氚聚变实验、且以验证稳态氘氚聚变运行、获得聚变净能源为目标的ITER开始设计。。。——基本是10年一个台阶,其发展速度甚至比芯片技术发展的Moore’s Law还要快!如果不是1990年代美国聚变研究计划的大规模“下马”和后来的“退群”,ITER可能早已经氘氚运行了。

 

这是国际聚变研究60年给我们的第一个教训:像聚变能源这样长期的、关系全人类未来的大科学工程,必须有长远的、连续性的规划,而不能急功近利。这一点,欧洲人、中国人、日本人做得都比美国好。——这是方向性问题。

 

当然还有技术路线上的问题。

 

1990年代美国聚变研究计划的大规模“下马”,一个重要原因是TFTR的失败。

 

TFTR,全称:Tokamak Fusion Test Reactor!顾名思义,这个装置就是奔着实现获取聚变能源去的,与我们的CFETRChina Fusion Engineering Test Reactor)近乎“同名”:Tokamak现在已经不需要强调了(反而不是托卡马克的需要体现出来),我们只是改成“中国”、再加上了“工程”一词,强调侧重点。反而是后来建的JETJT-60,在名称上更加保守(Joint European TorusJapan Torus-60)。但是TFTR的致命弱点是圆截面设计、且不能改装偏滤器,所以在相对物理参数上一直不如晚些时候设计、建造的DIII-DJETAsdex-U这些装置。作为第一个提出以“Fusion”为目标的装置,其第一次氘氚聚变实验是1994年。反而是设计、运行更晚的JET率先在1991年进行了氘氚聚变实验。TFTR得到的10.7 MW的聚变功率也被JET得到的16 MW所超过。而Q(输出的聚变功率与输入的加热功率之比)= 0.67(聚变功率16 MW/加热功率24 MW)的世界纪录,目前也是被JET保持的。【需要说明的是:JT-60进行的氘氘聚变实验,按照其折算的氘氚聚变功率,可得到Q = 1.25。但是,这只是一个理论估计;真正在这个温度、密度和能量约束条件下做氘氚聚变实验,得到的聚变功率很可能没有那么高。所以国际上仍认为目前的聚变研究还没有达到Q = 1breakeven条件。】

 

比较一下:TFTR的环向磁场是6 T(特斯拉),最大加热功率51 MW;而JET的环向磁场是3.45 T,最大加热功率38 MW。所以JET胜出,主要原因是其用了D形截面、偏滤器设计。

 

这是国际聚变研究60年给我们的第二个教训:技术路线要对头!

 

美国在1990年代后期,因为TFTR的问题,开始强调“替代(即替代托卡马克)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记得当时笔者到等离子体所,见到当时的所长霍裕平院士,提到这一趋势;霍先生斩钉截铁地说:“什么“替代概念”?!不要信他们!还是要坚持托卡马克的技术路线!”当然在坚持中也不断提出新概念:沿着这条路,苏联人提了超导、德国人做了偏滤器、中国人实现了全超导、MIT强调了强场。。。一路走下来。

 

——这是路线性问题。

 

如今在ITER计划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在欧方(法国)干事长的推动下,终于做到按时间表”on schedule)推进,计划2035年实现氘氚运行;中国的CFETR也完成了概念设计、进入工程设计。但是,就托卡马克时代来说,比起1968-1998年这前30年,1998-2018这后20年的进展步子确实慢下来了。关键问题就是1980年代之后没有建造新的大型装置(后来建的Asdex-UEASTKSTAR等等都是中型装置)。1990年代到2000年代本应该是ITER时代,却成了“蹉跎岁月”。这20年的ITER“蹉跎”,形成了聚变研究的低谷,是“三、五十年实现”成了调侃的主要原因。但是正是这段时间,成为中国磁约束聚变研究的机遇期,给了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把握住,就走在世界前列;到2058年,国际聚变研究百年之时,再回顾,我们就可以骄傲地说:人类驾驭聚变能源的梦想,在我们手里实现了!

 

同行们,努力!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346-1139637.html

上一篇:夏日读书推荐:《燕园 文物·古迹与历史》
下一篇:聚变60年(2)—— ITER 30年?等离子体所40年,及其它

20 信忠保 从拾源 王先驱 刘万东 李学宽 李景春 范振英 李曙 王安良 胡友俊 谢华生 刘山亮 杨正瓴 罗春元 汪育才 黄永义 蒋大和 迟延崑 姚淑涛 胡万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