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高绪仁膝肩髋关节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XurenKnee 膝肩髋关节关节镜、关节置换、截骨矫形方向专攻

博文

读中山大学李智勇主编《腕关节外科手术学》,深受启发

已有 2857 次阅读 2012-9-29 23:46 |个人分类:膝关节外出学习与交流|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出上海六院,回宾馆的路上,绕道宜山路博库书城,在二楼医学图书部,喜见一本小册子《腕关节外科手术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外科李智勇主编 2012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翻阅,爱不释手!立刻购下。仔细阅读,既往对腕关节创伤的数个疑问,在书中都找到了答案。甚喜,特推荐该书。
    腕关节外伤非常常见。今晚还有一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其母亲今天不慎摔倒,用手撑地,手腕受伤,想请我帮助诊治。

《腕关节外科手术学》编辑推荐:
    近年来,随着对腕部疾病的认识提高,腕关节外科发展逐渐加快。尤其是腕关节镜的开展,促进人们对该领域的认识有明显的提高。
  由于腕关节解剖复杂,损伤机制不太明确,容易导致临床腕部损伤出现误诊和漏诊。单纯腕部损伤,如果存在明显骨折脱位,临床上容易诊断。但部分脱位和韧带损伤,则容易出现漏诊,延误病情。腕部疾病诊断专业性太强,对于一般骨科临床医生而言,需要加强该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国内有关书籍缺乏系统介绍这方面疾病诊断和治疗,导致临床上查阅和参考该方面书籍比较困难。
  作者专注该领域临床工作多年,通过收集国内外资料和个人临床经验,出版该书,希望此书能够有助于骨科及手外科医生的临床工作。《腕关节外科手术学》从临床应用角度出发,着力介绍临床相关解剖、损伤机制及手术技巧等方面。采用线条图清晰明确显示手术关键步骤,有助读者容易理解和正确领会。

作者简介
  李智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外科医生,专注于该领域临床工作多年。通过收集国内外资料和总结个人工作临床经验编著该书。

 目录
第一章 Kienbock病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治疗策略
四、治疗方式

第二章 TFCC损伤
一、解剖与功能
二、TFCC 生物力学特点
三、TFCC 损伤的分类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五、IB型TFCC损伤的修复方式
六、 ID型TFCC损伤的修复方式

第三章 舟骨骨折
一、损伤机制
二、临床解剖
三、舟骨血供
四、临床表现
五、分类
六、治疗策略
七、手术治疗舟骨骨折的适应证及并发症
八、舟骨不愈合的分期(Mack?Lichtman 法)
九、舟骨不愈合的治疗策略
十、手术选择

第四章 月骨脱位
一、运动力学
二、诊断月骨脱位
三、分类
四、治疗原则
五、手术选择

第五章 腕部囊肿
一、病理生理
二、临床表现
三、鉴别诊断
四、治疗策略
五、手术选择

第六章 下尺桡关节脱位
一、解剖特点
二、生理机制和病理机制
三、病因
四、临床表现
五、放射学检查
六、治疗策略
七、重建手术方法八、非重建手术方法

第七章 桡骨远端骨折
一、解剖特点与生物力学
二、桡骨远端骨折的分类
三、桡骨远端骨折损伤机理和临床症状
四、桡骨远端骨折治疗
五、关节镜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第八章 尺骨撞击综合征
一、病理生理
二、临床表现
三、放射学评估
四、治疗原则

第九章 舟月不稳
一、解剖机制和病因
二、分类
三、受伤机制
四、临床表现及检查
五、治疗原则

第十章 月三角不稳
一、概述
二、损伤机制
三、解剖和生物力学
四、临床表现
五、放射学诊断
六、分类
七、治疗原则
八、手术治疗目的
九、手术治疗策略

第十一章 腕中关节不稳
一、概述
二、病理生理
三、分类
四、临床表现
五、放射学检查
六、治疗策略

第十二章 风湿性腕关节炎
一、病理基础
二、临床表现
三、治疗策略

第十三章 骨性腕关节炎
一、概述
二、临床表现
三、治疗策略

第十四章 腕管综合征
一、概述
二、解剖结构
三、病因
四、临床表现
五、影像学与电生理检查
六、治疗策略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关节镜、膝肩关节外科、骨科运动创伤方向 高绪仁 

 

高绪仁:每天以解决膝、肩关节问题为乐:)

每天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不仅仅是解决其膝、肩关节问题,更是给其带来希望、未来和新生!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69-617970.html

上一篇:与人民卫生出版社《膝关节镜基础》主编潘海乐师兄友好交流
下一篇:2012年中秋佳节在上海六院练膝关节关节镜手术 技术更上一层楼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