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gjin 同济大学数学系,风险管理研究所

博文

埃及日记 20

已有 7072 次阅读 2011-6-18 10:29 |个人分类:埃及日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埃及

 
(接上集)
 
中午和平常一样,我们集中到那艘最大的叫“ Explore ” 的felucca吃午饭。Debbie说马上就是澳大利亚的国庆日。她就开始教我们唱澳大利亚国歌。她还正正经经地告诉我们,唱歌的时候要起立眼望国旗,她想说还要“put your hand in your heart”,结果说成了“put your heart in your hand”。结果非澳人都举起了右手,掌心向上,半握形成个心形,然后一上一下地跳动,接着问Debbie,是不是这个样子?
 
午饭时,Assia也和往常一样,念着可兰经,并且跪向东方祈祷。George对我说,Assia一定是个虔诚的穆斯林。相比之下,Sumi就“easy going”多了。
 
开船后,我开始教大家中文。Gill说,我真服了你们会中文的,学一个字就像记一张图。要记多少张图才可以用呀?我说中文和英文不一样,中文字是象形会意,英文词是拼音适读。它们各有优势。英国的小孩子学英文的时候入门一定很快,因为他们是先会说,而简单的文字,只要知道如何拼,读出来就懂意思了。同样能用英文写简单东西也很快,只要把他们想说的东西按拼音规则写下来就行。但这个优势对非英语为母语的人一点也没有,我们不能从词的读音上得到任何暗示,开始只能一个个词地死记硬背。而中文入门的确要难多了,要记住一个个符号,不仅是意思,还有读音。但中文字一个字所隐含的信息要比英文字多得多,学一个中国字远比学一个英文单词得到的东西多。所以中国的孩子看大部头书的时间要比英国的孩子要早一到两年。因为他们只要学会三千个常用字就可以用了,而且当他们遇上生字生词时还可以根据字形猜意思,而要会用英文读东西远不止这个数。更有意思的是,尽管开始也要死记硬背,但对不会说中文的外国人来说,并不比中国的孩子更具劣势!是吗?大家兴趣大增。中国字和古埃及字有什么相同之处?我说中国的古文字是甲骨文,和古埃及字都属象形文字。古埃及文字我也不是很懂,应该去请教Phil。不过中国字慢慢演化成了表意文字。有人说中国文字来源于埃及的象形文字,也有人说埃及古字来自中国的良渚文化,学界有各种声音。不过我觉得既然是象形文字,使象形的,自然应该很“象”,谁学谁说不准,各自孤立创造也是有可能的。于是我给大家展示了我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学的八个字: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看看字形,很容易记,对不对?大家一听一看,很来劲。Colin 更是兴奋,每天学八个字,一年就可以用中文了!我阴阴地说,是啊,你是个幸运儿!英语我可是学了十几年了。
 
 
我们又聊了会在大英博物馆的罗塔石,感叹文化断层所丢失的人类发展精神财富。然后开始玩一个英国游戏。每人在棋盘上放一个小物件以一种复杂游戏规则对抗——John - 戒指, Gill - 糖果, George - 胶卷, Colin - 橡皮, Sandy - 钢崩,我—发卡。 Sandy 厉害,运气无敌,连赢两局。忽然一阵风吹来,将Jane的草帽吹到水里,我们无助地眼看着帽子越漂越远,都想完了。没想到,船一转向,帽子又飘回来了,所有人都扑到船边,趴成一排,设法捞起帽子。George第一,错过;John,错过;我,错过;后面的Jane错过;但Sandy抓住了!下面的Colin没机会了。大家一阵欢呼,庆祝帽子回来。
 
太阳像个大火球系在被染成红色又金光闪烁的河带上,鸟儿们向着太阳飞去,好一派河老天荒的景象!我感觉时间像是凝固了,从古代到现在,那种延绵不绝是如何孕育了如此的灿烂文化?
 
当船向岸边驶去时,我们看见了卢克索的塔,听见了仍在斋月的祈祷歌声,一下子就像从童话世界回到了地球!大家都很兴奋。不过看看周围的人,男的胡子拉碴,女的蓬头乱发,倒更象是流放归来。
 
靠岸后,我们发现多了一艘felucca,装着一船德国人。我们再次开起了篝火晚会。我恐怖地发现我相机的闪光灯坏了,就甩开了相机,让自己溶进人群,围着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直到很晚...
 
 
明天,就在明天!我们将结束felucca生活。 
 
 


博物之旅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46-456590.html

上一篇:埃及日记 19
下一篇:巫山一段云 凑热闹韵湘明和众友

20 田灿荣 武夷山 曹广福 肖重发 张天翼 曹聪 刘用生 李学宽 陈国文 陈湘明 侯成亚 王桂颖 刘立 孟津 罗帆 赵明 张志东 赵宇 xqhuang niming0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