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博文

大学里的基础课仅仅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吗? 精选

已有 12349 次阅读 2012-9-10 07:35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大学, 专业课, 基础课, 职业培训

 

大学里的基础课仅仅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吗?

 

 

前一段发表了一篇博文:《我们到底是在办教育还是在办职业培训?》是说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我们的高等教育便办成了职业培训。专业分得很细,所有的课程都是围绕学生毕业后从事某个行业的劳动来服务的。于是,大学的基础课便变成单纯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与专业无关或与专业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被大量删去,基础课的学时被大量压缩,让位给专业课和政治课。基础课变成服务性的课程,于是在大学里教基础课的教员也便不吃香。在大学里教专业课的教师吃香而且几乎所有的所谓学术上的“大腕”都集中在专业课上。“博导”称为大学教员显赫的头衔。在所有的高等学校,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情况是和世界上优秀的高等教育背道而驰的。就以理工科一门最重要的基础课理论力学来说,世界上自然科学的第一流大师,大都教过理论力学,而且留下很精彩的教材。法国的泊松(S.D.Poisson1781-1840)教授过理论力学,在1811年出版了他的著名的《理论力学》教材,从而奠定了后来理论力学教学的体系。后来著名的物理学家基尔霍夫、赫兹,著名的数学家巴纳赫都教授过理论力学并且都留有理论力学教材。俄国的力学家茹科夫斯基教过多年的理论力学,也留有教材。拿我国来说,数学家熊庆来教授过理论力学。物理学家吴大猷、物理学家和力学家周培源则多年讲授理论力学,他们都留下很好的教材。20世纪下半叶最出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美国的费曼,在加州理工学院讲授普通物理。他留下的讲义影响了后来数代物理学教学,至今仍是一本十分有价值的教学参考书。

世界上的优秀大学为什么这样重视基础课呢?是因为基础课是形成学生世界观和科学观最重要的环节。

把专业分得过细,你并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永远从事那个专业。据吴宓日记记载陈寅恪一九一九年末“纵论中西印文化”的谈话中陈氏说到:“天理人事之学,精深博奥者,亘万古、横九垓而不变,凡时凡地均可用之。而救国经世,尤必以精深之学问为根基。”在他们看来,中国古代“士子群习八股以得功名富贵”,现代“留学生皆学工程实业,希慕富贵,不肯用力学问”,都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方法,用时髦话讲是“急用先学”,一旦“境遇学理略有变迁,则其技不复能用,所谓最实用者乃适成为最不适用。”基础课应当讲的恰好是“亘万古、横九垓而不变”的原理。他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今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即使他工作后专业上改变,但由于牢固掌握了普适原理的基础知识,还是能够应付自如的。否则境遇一变“所谓最实用者乃适成为最不适用”。他学的专业知识一旦用不上,就没有办法适应社会需求了。

 因此,基础课对人的一生影响是深远的。绝对不能把基础课当作仅仅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它是为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广泛兴趣和独立个性与独立人格、也为他们一旦离开原来的专业转行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我们在1949年之后,无论什么方面都出不了大师,就是因为从那以后,一切都以“使用是最重要的学习”为指导,把教育办成了职业培训。特别是1957年“反右”中,组织人们系统批判钱伟长重基础的教学主张,认为那是资产阶级的办学方向,后来又把理科当作脱离实际来批判,一段时期又刮起了“理科无用”的歪风,使学校里的教员“谈理色变”,基础课的地位便成为可有可无的地位。可以派随便什么人讲基础课。甚至有的学校的人们将讲授基础课看作“服劳役”。

目下,我们的大学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口号喊得山响。一般人都认为那一流的标志是多发表论文,多一些SCI的引用率。这实在是大谬不然、不得要领。其实,要使我们的教育与世界接轨,最根本的是要恢复基础课在学校中的地位。要让最有学问和最有影响力的教授去教基础课。要让能够开讲基础课成为学校里的一种荣誉称号。能够讲基础课,它对于教育的成败影响,恐怕比获得“博士导师”的头衔影响更大!(实际上,现今许多带有“博导”头衔的“教员”讲不了基础课的大有人在。有的博导甚至一辈子也并没有摸过粉笔头!这实在是现今学校里的怪现象。)相反,专业课让较年轻的教员去讲,对学生的影响不会太大,即使个别地方讲的不准确,因为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自学能力,反而会培养他们独立钻研和判断能力。

一所大学的优秀,并不在于他的教师发表的论文多,而在于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优秀。只有把课讲好了,特别是把基础课讲好了,才会有成批的优秀学生和优秀人才涌现。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72-611013.html

上一篇:小议“听话、出活”
下一篇:高处不胜寒

29 吕喆 刘全慧 董焱章 丁大勇 孙俊 唐凌峰 赵斌 陈学雷 覃开蓉 郭保华 宋威 张云 陈冬生 鲍博 吴怡 孙军昌 陈然 李宇斌 张士伟 马建敏 韩一波 张木诚 陶代琴 EroControl zhudi80 dreamworld dunkelblau huwenhui4 stexplor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