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编辑出版人,开放存取倡导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yk Visiting Scholar a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PhD at Peking University, Bachelor & Master Degree a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博文

再获赴美签证

已有 9271 次阅读 2010-4-28 11:06 |个人分类:游学美国|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美国, 国际会议, 签证, 美国访学

 

2010-04-28

Beijing, China

 

 

再获赴美签证

 

 

今年国际英文刊成立了编辑部,赋予了独立办刊和经营的自由,但也面临办刊和创收等诸多压力。因为想借用国际英文刊IJABE的平台与国外合作主办一些国际会议,年初就雄心勃勃的策划了合作主办3个中美国际会议的宏伟计划。通过期刊合作办会,一方面宣传期刊、吸引稿源,同时也在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做好学术交流服务的同时争取有一定的经济收益。要赴美国主办会议和参加会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赴美签证的问题。

 

因为去年到美国访学大半年(20095-12月访学明尼苏达大学),签证问题没有遇到阻力,也就想当然的以为仍然可以方便解决赴美签证问题。但在会议方案策划并付诸实施过程中,才发现问题并非如此容易。首先,我所在的单位有规定,禁止在职职工持因私护照办理签证出国办公事。也就是说,原则上要求必须持因公护照出国办公事。但是因公出国必须在前一年提前申报出国计划,每个单位每年可以派出的团组计划都有严格的限制,同一个人原则上一年内也不能多次出国。如此看来,我要在一年内组织几个国际会议,希望多次往返中美之间,持因公护照签证是很难办到的了。

 

为了我出国开会的事情,单位领导很重视,召开了几次会议,一直都是讨论禁止持因私护照出国,解决的办法就是持因公护照出国,按照正常程序申请、审批和办理。我也不愿让领导为难,让其他领导和专管机构承担责任,也愿意持因公护照签证,并积极按照程序申请办理。但事实证明行不通。主要因为时间紧,预约面签的时间最早也要排队到5月底了,但我与美国加州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一个会议——“2010中美生态农业研讨会”的开会时间是512-18日。如果按照因公办完签证会期已过,则没有意义。

 

持因私护照面签已经预约到419日,距离面签只有一周时间,必须做出选择。因为按照惯例,在因私与因公申请签证中只能选择一种,而不能“脚踩两只船”。在做出决定的前一周是最痛苦的日子,因为如果按照因公办理,很可能无法如期获得签证,甚至会导致所筹划的会议流产的严重后果。由于单位坚决不同意持因私护照出国,因此也不能提供任何的证明材料,如在职证明、收入证明等。

 

按照因公办理手续的材料也已经很快递交了,主管外事的科技处在领导的授意下也非常支持,在事先没有申报出国团组计划的情况下,特地以单位名义向部国际合作司为我申请特批一次赴美的机会,但办理的结果是无法在会议召开之前获得签证,最后只得放弃因公出国计划。为此,我也已经做好去不了最坏打算,并开始着手把损失和影响减至最小的工作了。

 

由于料定因公办理在时间上根本来不及,就一直没有放弃因私的努力,并在因公办理的同时,积极准备材料,以迎接419日的面签。打算不用单位提供任何证明材料,以自己的所能提供的材料去争取签证。如果获得签证,就请假以个人名义出国参会交流,这样避免让单位领导承担责任。虽然后来面签时根本没有用到单位证明材料,但领导冒着承担责任的风险(外事无小事)全力支持我做事情的勇气和智慧,令我由衷的感动,并倍受鼓舞。

 

419日下午一点半,我如约准时赶到美国大使馆。经过漫长的排队,终于轮到我了。我来到了7号窗口,接待我的签证官是一位美籍韩国女士,她面容姣好,有气质,很职业。据我观察也是很认真的人,因为在她那个窗口面签的时间总是比其他窗口长,估计问的问题也比较多。因为我2005年曾随农业部代表团出访韩国农林部,到过首尔(当时叫汉城)、釜山、济州岛等地,还带了几张在韩国拍的照片,准备在问及出国经历时展示以“讨好”这位韩籍美女,遗憾的是这招儿也没有用上。

 

总体上看,其实这次面签很顺利。签证官主要问了我四个问题,而且整个面谈都是用中文,即使我暗示她我可以讲流利的英文,并在回答问题是用到了英文,她还是全部用中文与我交谈。这让我放松很多。

 

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家庭成员。我答小家中还有妻子和孩子。她要求看我家的户口本,我递给她户口本,结果她翻了半天没有找到我的名字,问户口本上只有妻子和孩子,怎么没有我?原来我家有2个户口本,我本人单独一个户口本,妻子和孩子有一个户口本,结果我还递错了,马上送上我本人的户口本,才消除了她的疑虑。原来我准备了很多相关的材料如毕业证、学位证、结婚证、职称证、工作证、房产证、购车证、银行存款证明、存折、去年赴美护照签证的复印件、发表论文目录、此次参会的论文、以前出国拍的照片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等等,但这些都没有用到。

 

问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去年持因公护照,这次改用因私护照?”我就如实回答:去年是公派赴美作访问学者,出去时间长,也有足够的时间办理,所以用的因公护照。这次原本打算用因公护照的,单位也同意,但由于持因公护照签证出国审批手续繁琐,而开会的时间紧,因公办理来不及,因私的提前预约到了今天,就只好改用因私护照办理了。回答还算满意,没有引起她的质疑。

 

第三个问题是办什么期刊?我说目前主要负责的两本国际英文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IJABE)CIGR Journal。我用英语说出了英文刊名,表示我能讲英语,但后来的谈话,她还是继续用中文。我还介绍,IJABE是中美合作创办的国际英文学术期刊。正好我还带了2IJABE的样刊,就出示给她看。这是我主动展示自带的材料。据说,找机会主动展示一些对自己签证有利的材料,也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第四个问题是“这次会议的主题和目的是什么?”我作为此次会议的主办者和赴美代表团团长,肯定对此很了解,我也因此做了充分准备。我回答说,这次会议是与美国加州科技大学农学院联合主办的有关生态农业的会议,主要议题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生物质能源产业。会议的目的是通过中美两国专家学者的交流,探讨发展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模式,为保护环境,发展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学术交流,为英文期刊征集优秀稿件。听我回答之后,她还问我参加会议之后是否会写报告,会议论文是否会发表。我回答说,我准备了会议交流的论文,参会后也会写报告,会议交流的论文会择优在我所主编的英文期刊发表。

由于我是会议的主办者和代表团团长,原本以为她会问及美方合作会议方的情况,如美方的合作机构,合作者Lester Young教授的情况,以及怎么与加州科技大学建立联系的等,虽然也做了大量准备,但结果都没有问及。问了这些问题之后,她又仔细的看了看邀请函,然后到隔壁窗口与另一位签证官交流了一小会儿,回来后又在计算机上查看,不知道是核实我的资料,还是上网查实什么,总之,这两个细节着实让我紧张了一下,是否要Check我了?还好,几分钟之后,她递给我一个黄色纸片,说我通过了。就这样,我第二次获得了赴美签证。后来拿到签证一看,还是一年内可多次往返的赴美签证,有效期为2010420日至2011418日。想想,如果单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是特别反对我持因私护照签证赴美办会或参会,我今年的办会计划就无忧了!

 

此次签证的感触颇多,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一、凡事预则立。要想确保成功或万无一失,必须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时候,缺什么资料,或没有准备什么,恰好就被问到或要求出示。机遇总是给予那些做好准备的人。签证如此,其他事情亦如此。二、不要轻言放弃,坚持就是胜利。试想,如果不积极想办法,因公办不成,因私不让办,那结果只能坐以待毙。三、随机应变的能力很重要。很多事情,不能只告诉领导困难,让领导去想办法解决,而应该设想到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给领导参考。四、协调沟通很重要。往往很难,但要有耐心,还要注意方式方法。

 

 

附:2010年出访与办会计划

 

512-19 率团赴美国洛杉矶参加合作主办的2010中美生态农业国际研讨会(确定)

 

611-18 组团并率团赴加拿大魁北克参加2010 CIGR World Congress,并组织召开CIGR Journal 期刊编委会(确定,实施中)

 

619-23 赴美国匹兹堡参加2010 ASABE Annual International Meeting,作中国分会场邀请报告(确定,实施中)

 

618-918 会议结束后,再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短期访问学者,期间参加若干在美的专业学术会议,将拜访美国的一些大学科研机构及文献检索机构(美方确定并提供资助,等待本单位同意)

 

717-22日, 组团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丹佛)参加2010年第10届精准农业国际研讨会(策划中)

 

9月中旬,与阿肯色大学合作主办绿色农业国际研讨会(条件尚不成熟,准备顺延至2011年举办。为弥补此缺,随策划了组团赴科罗拉多参加7月份的精准农业会议)

 

121-8 筹备合作主办“中美精准农业技术装备与农用遥感信息技术研讨会”,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城(筹备中)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523-317030.html

上一篇:提升期刊的十个想法——在期刊移交就任主编仪式上的发言
下一篇:2010年开放存取周(10月18-24日)宣布

14 蒋新正 薛长国 刘耀 刘玉平 任胜利 陈儒军 陈中红 苗元华 李学宽 张旭 徐耀 李海峰 夏飞 christine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