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回忆录:《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6)

已有 1918 次阅读 2017-12-26 17:47 |个人分类:观光游览|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都江堰, 成都, 杜甫草堂, 青羊宫, 渡口

4.3.工作初期(4)

(二)京外(3)

                                 一九六六年

1月,在成都,中科院西南队接壤分队继续进行考察总结。

1日,参观杜甫草堂草堂位于西郊沅花溪畔,是唐朝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宅,北宋年间重建。杜甫曾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园内,古木蔽日,翠竹茂密。中轴线上,有大廨、诗史堂、工部祠等建筑,布局严谨,古朴雅典。大廨为一通堂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诗史堂为主体建筑,大厅正中陈列着一尊杜甫塑像。工部祠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园中有茅草顶亭,亭内树有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乃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允礼所书。祠后有池、榭、亭、台,秀丽幽深静谧;祠前有花径、水槛,诗情画意浓郁。草堂西北角有梅园,园中有湖,湖上有曲桥横跨,湖畔有砖塔,名为“一览亭”。东北角有浣花祠,粉墙青瓦,古色古香。现草堂中珍藏有大量有关杜甫的文物和资料。

12日,回到北京。

25日,再次来到成都,入住民委招待所,参加中科院西南综考队接壤分队的大总结,为时4个月。期间,游览了成都的青羊宫;灌县的都江堰、离堆公园、二王庙安澜索桥等景点。

2月12日,到青羊宫,观赏春节灯会青羊宫位于市区西南,为道教宫观,气势宏伟。主要建筑有山门、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元辰殿、玉皇殿等。主要殿堂三清殿,高大雄伟,内有两只铜铸青羊。八卦亭,保存完好,供奉着老子骑着青牛的塑像。灯会上,灯具多种多样,吊灯、挂灯、壁灯、串灯、走马灯、鲤鱼灯、荷花灯、花篮灯、书画灯、……,五彩缤纷,灿烂夺目,各展魅力,盛况空前,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3月13日,再次来到青羊宫,观看花会。花会正期为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据说乃道教始祖老子的诞辰,亦是百花的生日。院内,布满名贵花卉、盆花、盆景,姹紫嫣红,春意盎然。观赏人群漫步其间,赏花迎春,热闹非凡。这是工作之余的极佳休闲。而后,前去参观四川大寨式展览。展览介绍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大寨人,自力更生,劈山造地,科学种田,向水利化进军,农林牧全面发展的事迹。此间,还曾与大学同窗王化春和王卓去杜甫草堂游玩,并摄影留念。

5月1日,来到灌县都江堰参观。灌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东岸岷江源头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进入川西平原后,河道狭窄,经常引发洪灾。战国时代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是我国最早、最大的水利工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部分是渠首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组成,三者依次起着分流、溢洪和引流的作用,将岷江之水,分成两条,一条汇入长江,一条引入川西平原,既可分洪减灾,又能引水灌田,此后该地便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

先到离堆公园,登上伏龙观,观看宝瓶口、飞沙堰、金刚堤、安澜索桥。而后,参观了二王庙。此庙位于县城西门外,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为纪念李冰与其子二郎所建,庙内有二人的塑像。庙门之上的“二王庙”三字系爱国将领冯玉祥手笔。后殿有著名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之后,来到安澜索桥。该桥,位于灌县城区西北2公里的岷江之上,横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战国末期始建,清嘉庆八年(1803)重建。原为木桥桩,1964年以混凝土为桩,再次重建。

期间,恰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亦住在民委招待所。某日餐后,在餐厅,请她为大家演唱了《北风吹》和《南泥湾》等歌曲。歌声嘹亮,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俱佳。此外,与大学同窗王化春、王卓一道,再次游览了杜甫草堂武侯祠

63日,离成都。经雅安、石棉、西昌、会理,7日到达渡口市,海拔1100米。渡口位于金沙江畔,1965年建立特区。此地为干热河谷,多余甘子、扭黄茅,有木棉、合欢等。植被盖度较小,地貌类型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坝等。

11日,参观厂房、矿道,目睹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面。此地,钒、钛、铁矿蕴藏量大,有“中国钒钛之都”之称。

23日,离渡口,返京,参加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664-1091588.html

上一篇:回忆录:《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5)
下一篇:回忆录《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7)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