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韵诗”,是诗还是文?
自古以来,诗歌有韵。所以在《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写作大辞典》中,均认为诗有韵律。[5,12,13] 但亦有歧义,在《辞海》中,依据是否押韵,将诗又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2];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将不拘泥于外在韵律的诗,称为自由体诗,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15]]
众所周知,文章的体式 ,就其语言特点而言,可分为无韵文与韵文二大类。无韵文以散文为代表,韵文以诗歌为代表。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押韵,后者押韵。[8,11]
在上古时代,记事的文字就开始押韵。后来产生的辞赋、诗、词、曲,均属于韵文体式。与散文不同的是,韵文讲究格律,即押韵、平仄、对仗。其中,押韵自古即有,是为古体诗,即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古辞和南北朝乐府民歌;自唐代始,考究平仄与对仗,形成了近体诗,即唐诗、宋词;之后又衍生出了曲,即元曲。还有其他各类体式,如:戏曲、曲艺、歌曲等,至今依然讲究押韵。[6,8,9,10,16]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韵文亦不例外。从西周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魏六朝时期的《赋》,到唐代的《格律诗》、宋代的《词》,再到元代的《曲》、清代的《楹联》,亦即:《诗三百篇》变为诗,诗变为词,词变为曲,前后一脉相承,犹如江河,川流不息。随着文体的变化,名称亦随之更新,但有一共同特点始终未变,即押韵。[8,9,10,16]
自1917年胡适发起写白话诗以后,诗歌从文言诗的格律中得到了解放。 其后百年间,白话诗大量涌现,不用典故,不讲平仄、对仗,是其共同特点。[3] 但多数依然讲究韵律,只有少数不讲韵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18]
这里仅举一例:胡适写的《鸽子》和《江上》二诗[3],前者韵脚押韵,后者则不押韵。 [9]
鸽子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迴环来往,
夷忧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鲜明无比!
江上
两脚渡江来,
山头冲雾出。
雨过雾亦收,
江楼看落日。
1949年以后,白话诗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朦胧诗、寻根诗、口语诗等,其中“无韵诗”大量出现,不胜枚举。下面随手选出几首短小者,举例如下:
白天[4]
(顾城)
白天
所有旗帜
都获得了色彩
所有衣裙
都开始飘舞
我心中和夜
也想飞走了
(海子)
盲诗人荷马
梦着 得到女儿
看得见她 捧着杯子
用我们的双眼站在他面前
美的花朵[14]
(宗白华)
生命的树上
雕了一枝花
谢落在我的怀里
我轻轻地压在心上
她接触了心中的音乐
化成小诗一朵。
帮助[14]
(阿牛)
贫苦的人
没有工作
没有文化
没有地位
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应该努力帮助他们
一个地区[17]
(沈苇)
中亚的太阳。玫瑰。火
眺望北冰洋,那片白色的蓝
那人傍依着梦:一个深不可测的地区
鸟,一只,两只,三只,飞过午后的睡眠
唐[14]
(伊沙)
就/在上个月
我也/像唐朝
抑或古代的诗人/那样
过/故人村庄
在田家/饮酒
这些诗,有的有标点有的无标点,其共同点是均无韵,用分行或特殊符号(/)进行停顿,显示节奏。由此可见,诗歌发展到今天,白话诗已突破了传统的诗的概念。
在诗界,关于白话诗的称谓,其说不一,名称颇多。
有的按所处时代命名,称为白话新诗、新诗、新体诗、新汉诗、现代诗、现代汉诗、后现代诗、当代诗、新当代诗等。[1] 这是与古体诗、近体诗相比较所起的名称。但是,再过百年、千年,这些名称必当重新命名。
有的按语言特征命名,称为白话诗、自由诗、口语诗、废话诗、自便诗等,各抒己见,不一而足。[1] 这是与格律诗相比较而起的名称。但是,此类诗中,有的押韵,有的无韵。如果无韵者也可称诗,本不押韵的散文,如分行书写,岂不亦可称诗?因为散文也有意境,也有意蕴,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且“无韵诗”如不分行书写,似与抒情散文难以区分。
黄其荣先生认为:“中国的格律诗有节奏与韵律,而新诗没有韵律,所以,“韵律”不是形成诗的必要的条件”。[14] 这里,先认定“新诗”是诗,所以诗不必有韵,似乎颠倒了因果关系。作为一门科学,任何术语皆需有恰当的定义,明确其概念,确定其内涵,界定其范围。因为,有名为万物之母,名正则言顺,有其名才有其实。诗,作为一个术语,作为一种文体,原本已有明确内涵,即“诗有韵律”,这是最基本的特点。因此,如果无韵也可称诗,这不仅需要修改诗的定义,而且也不能再将诗列入韵文;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本来,“诗歌有韵”的概念已为大众所公认,如果对其进行修改,似会造成混乱,明显不妥。
有鉴于此,将“无韵诗”从白话诗中分离出来,独成一体,似乎很有必要。
已如上述,诗本属韵文,应当押韵;无韵之文,自然是文,而不是诗;但因其节奏明显,分行书写,所以又不同于散文。因此,有必要给“无韵诗”赋予一个新的名称。那么,起何名为好呢?如依据其语言特点,即具有明显的自然语言节奏[14],称其为“节奏文”比较恰当;如依据其形态特点,即均分行书写,称其为“分行文”比较合适。
节奏文(分行文)是在白话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文体。它与白话诗的共同点是分行,每行字数不限,有节奏,有意境;不同之处是前者无韵脚,后者有韵。它与散文的共同点是均无韵脚;不同点是前者必须分行书写,后者不分行。
综上所述,节奏文既不同于诗,也有别于散文,故应从自由诗中分离出来,独自成为一种文体,与诗词、散文并列。所谓“节奏”,即有秩序的律动,一是反映在语言上,形成快慢节奏和强弱节奏;二是反映在形式上,予以分行,或用标点符号,或用特殊符号(如:/),作为停顿标志,或读到诗行末尾时予以停顿,使语流有秩序的分节,形成节奏。[14]
上述拙见,乃即兴而作,希望阅者提出异议,更望诗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录(杨黎、李九如),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2]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分类白话诗选(许德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4]顾城诗全编(顾工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
[5]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1998.
[6]古典诗歌常识(李玄深),百花文艺出版社,1962.
[7]海子的诗(海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8]汉语诗律学(王力),中华书局,2015.
[9]诗词写作教程(张海鸥),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10]诗赋词曲概论(丘琼荪著,萧晓阳整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
[11]诗词曲赋常识十五讲(于海州、于雪棠),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
[12]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1978.
[13]写作大辞典(庄涛、胡敦骅、梁冠群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14]新诗教程(黄其荣),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15]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16]中国古代诗歌词典(喻朝刚、张连第、栾昌大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7]中华诗歌精粹(诗歌选刊编辑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8]转引自: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9-26 0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