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楚雄科考记
1965年,参加中国科学院西南科考队,赴滇考察。6-8月,考察楚雄地区。
6月21日,来到昙华镇,海拔2560米。远观昙华山,奇峰叠翠,陡岩巍峨,森林茂密,郁郁葱葱。登至2700米处,类型为多穗石栎-杨梅-陈谋野古草群落、华山松-多穗石栎群落。2800米左右,见昔日昙华寺遗址,出现黄背栎、山柳、杜鹃、野青茅等。登至山顶,海拔3117米,类型为黄背栎-杜鹃-野青茅群落;可见少量云杉。
22日,来到昙华区丫古更。恰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夜幕降临,来到村寨附近的一片开阔地段,中央有一由柴草堆砌而成的塔形大型火炬。活动开始,锣鼓齐鸣,寨中男女老少高举火把蜂拥而至,将大型火炬点燃。一时,火光冲天,欢声四起,大家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跳起左脚舞,唱起丰收歌。我们也应邀加入其中,随着节奏,左右走动。大家载歌载舞,热情沸腾,沉浸在火海、舞海、歌海的欢乐之中。歌舞结束,人们举着火把走向田边地埂,以此祈祷风调雨顺,人丁平安,实现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的意愿。
26日,攀登百草岭山脉的次高峰小白草岭,海拔3647米,仅比主峰帽台山低10米。
从海拔1960米的三台街出发,一路观察、测定。主要植物种有云南松、石栎、黄背栎、青冈、木荷、冷杉、杜鹃、山柳、竹类等,以及草本植物扭黄茅、旱茅、金茅、陈谋野古草、羊茅、蒿类、蕨类等。夜宿平和,海拔3000米。
27日,继续攀登。小道两旁,石崖千姿,古木百态,山花竞放,溪水潺潺。至3000米,群落类型主要为多穗石栎-箭竹,草本植物主要为羊茅、石竹、短柄草、苔草、翻白草、火绒草、龙胆等组成。至3400米,出现多穗石栎与冷杉混交林及杜鹃矮林。登至山顶,草地依然为次生类型。此时,天已过午,我们从背包取出盒饭,狼吞虎咽。刹那间,乌云蔽日,噼里啪啦下起雨来。大家穿上雨衣,躲在杜鹃矮林下,继续用餐。雨越下越大,裤子被雨水打湿,浑身感到发冷。饭毕,沿着原路,一路小跑下山。雨渐渐变小,到山脚时,雨过天晴,炎热如初,裤腿已干。夏季,山区气候变化之烈,此次感触最深。
7月30日,来到永仁县。翌日考察位于金沙江畔的拉鲊,海拔960米,为全县最低点。植物种主要有:云南松、小叶栎、清香木、车桑子、余甘子、扭黄茅、菅草、拟金茅等。
8月5日,东北行,来到位于金沙江西畔的方山山麓。远眺,雄伟峻秀,形似方桌。从东麓登山,植被茂密,古树颇多。至山顶,海拔 2250 米,主要植物种为云南松、高山栲、黄背栎等。林中有古迹-诸葛大营遗址,城垣残破,苔藓遍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1-29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