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清教授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qyang 看博客、写博客,快乐每一天! 上海交大杨汝清

博文

鸿沟与学外语 精选

已有 9871 次阅读 2008-12-29 07:51 |个人分类:日记随想|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学外语

鸿沟与学外语

 

青水洋

 

鸿沟与学外语没有一点联系,但不久前这两件事我同时遇到了。

“鸿沟”大家都熟悉,如,跨越鸿沟,不可逾越的鸿沟等等。但鸿沟的来历我不知道。

那天听一个著名栏目,讲的是楚汉相争的故事。中间提到“鸿沟”的来历,我觉得挺有意思。

那位教授说,楚汉相争,以中分天下,定“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我才知道,鸿沟原来是一个地名,或说是一个天然的地形。它就在现在的河南省莱阳市东北大概17公里左右的光武山附近。

这条沟南北走向,是没有水的干涸的河流,有好几百米宽,是刘邦和项羽势力范围的临时的分界线,就像现在朝鲜的“三八线”一样,是一种军事上的盟约。

当然,后来刘邦逐渐强大,听了张良等人的意见,猛追穷寇,违约跨越了鸿沟,统一了天下。

尽管项羽失败了,但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和“鸿沟”这个专用词汇流芳了百世。

我看这教授讲得不错,据说他是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发表过不少文章和著作。而且课上得好,很受学生欢迎。有一次上课中间停电,他说下课了大家可以走了,结果一个学生也没有走。

一次偶然机会得知,这位教授是我外甥小学和中学的同学,小时候我经常见到他。但他现在不是教授,而是副教授(媒体上常把他的“副”字去掉)。原因据说是几次申报提职,他外语考试没通过。有人说,他现在外语也不大学了,教授也不想申报了,而是静心地、更深入地研究他的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心态,是学者不可多得的心态。但是,外语成为他这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晋升教授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实在有点可惜。

就此,我联想到了中国目前的全民学外语风,从小学、幼儿园甚至在娘胎里就学,不能不说中国外语学习形势之壮观宏伟。但是有人研究过,在花了大量精力、物力学了外语的人群中,据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学以致用”,而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用的。有人极端地说,从小就学的外语对他来说是浪费,花了大量精力,耽误了很多事,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

很多年以前,据说有一位“老学究”向教育部提过一个有趣的建议:小学、中学不要设正规的外语课(可以设不考试的“兴趣课”),把中学学外语的时间提前学点大学的一些基本课程和一些文学艺术课程,这些课程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好处。而外语课程可以到大学里集中学或加强学,这样国家和个人可以节省大量精力和物力,可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效率。当然大家心里明白,这种建议大概不可能被采纳。

而他后来补充的“提职不考外语”的建议我觉得倒有一定道理。他本人的外语相当好,但他觉得把外语学得太好也是一种浪费,外语水平和科研成果并不成正比。他认为,外语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做好工作的一种工具。没有必要层层考试。就像吃饭用筷子或勺子一样,能把食物放到嘴里就行,能吃饱肚子就行。不管你干什么工作,把你工作干好就行。单位提职就只看成果和贡献,你不懂外语也能搞出大成绩就算你另有本事;如果你觉得不懂外语搞不出大成果,那你就老老实实学外语,旁人何苦为他着急呢?为什么要逼人家去考试呢?

据说朱棣文不大会使用计算机,但他照样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而且奥巴马还要提名他为能源部长,你管他计算机水平是几级!各人有各人的门道。

从外语成为一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晋升教授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体会到,作为工具的外语,其学习(兴趣者除外)还是应该实事求是,以用为主。该学的学,不该学的不要强迫学。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提高学习效率可能是今后教育事业面临的一个大挑战。

希望外语不要成为中国人的“高消费”和“奢侈品”,更不要变成阻碍一些人才成长的鸿沟。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673-207473.html

上一篇:你相信高血压的诊断吗?
下一篇:赵本山忽悠了我一把

23 吴吉良 张志东 杨玲 黎在珣 廖永岩 孟津 鲍得海 刘玉平 刘小君 王洪才 陈绥阳 王春艳 朱蔚莉 俞立平 曹聪 杨秀海 唐小卿 刘晓东 施焕中 迟菲 杨静 侯振宇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