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杂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震洪 原创博文, 真情流露。引用请注明作者出处。w_zhenhong@126.com

博文

科研领域为何还那样浮躁?

已有 3361 次阅读 2011-8-17 23:22 |个人分类:作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教杂谈

科研领域为何还那样浮躁?

    

    在科学研究上的浮躁之风是出成果,出大成果的敌人。这是科技领域从一般学者到院士,从一般科技管理者到科技部官员都知道的事情。但为什么老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呢?我想下面几个方面可能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关键。

急于求成。众所周知,中国各行各业都在发展,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可是一日千里。每年都有新的世界500强企业的诞生。城市基础设施、体育、文化产业每年都有大手笔。可是,在科技领域,目前还没有一个本土诺贝尔奖。在我们读的教科书中,几乎也没有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理论(我的专业是生态学,在这些生态学理论中也没有中国人率先提出来的)。我们虽然是世界工厂,但生产的产品、武器最先起源于中国的也很少。因此,从科技工作者到官员,急呀!!大家都想一锄挖个大萝卜,一朝改变历史面貌。增加经费、增列项目、引进人才、各种奖励刺激层出不穷,搞得不亦乐乎。然而,科学研究是在静静的长期思考和积累中,打开心灵窗户的过程。带有经济诱惑的各种措施反而不利于出真正的成果。

科技人员待遇低,没有体面的生活,无法吸引他们长期的心里、身体、智力投入在长期研究上。目前,许多大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中层管理者年薪几十万很普遍,地(市)以上公务员收入待遇都很高,而一般大学教授,普遍都不超过10万,做科学研究中坚的博士副教授、博士讲师就更低。因此流传“一流人才从政、二流人才经商、三流人才研究”的说法。

由于待遇低,做出一定科学研究成果的人员,常常委于官位的办法来补偿。在大学有了官位,很多人通过资源的支配权和获取课题等来给予自己补偿。如在大学有官位,实验室就大大的、办公室多多的、仪器设备换了一代又一代,为获取课题创造了平台。同时官位和社会有比较好的交流,获取大型课题十分容易。得到课题,通过课题给予自己经济上的补偿。但是一般掌握资源多,课题大,投入产出却很低。这种管理方式对没有官位的科技人员积极性挫伤是有目共睹的。

各种奖励、各种人才类别层出不穷,刺激科技人员论文高产甚至造假,跑关系,成为这样那样的人才、这样那样的科技奖励,科技泡沫越吹越大,但多如牛毛的人才、成果与国际比却有很大差距,而且各种评定不公平、不公正,广受诟病。一位教授的水平与国外教授在水平上和收入上都有天壤之别。各行各业都与国际接轨,但大学管理、职称评聘却永远是自己的特色。实际上,一个大学不同学科按国际学术水平和收入设立1位国际教授岗位是完全可能的,如年薪15-25万美元,这种在世界已经做出成果的教授主要以培养人才为主,指导中国研究生、教师去取得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这样可带动中国教授向国际水平靠拢。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702-476481.html

上一篇:七绝——Q友去居杭州
下一篇:强烈建议中南大学授予刘嘉忆同学博士学位

2 吕喆 郭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