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厚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there 计算语言学博士 希望在这里留下学术的足迹

博文

张衡到底是怎么得出天球的直径的? 精选

已有 12369 次阅读 2014-8-24 16:56 |个人分类:Thinking|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昨天看了个资料,说张衡怎么怎么厉害,浑天说怎么怎么现代,还对天球有过测量,好吧,我动手算算看。

 

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通而度之,则是浑已。将覆其数,用重钩股,悬天之景,薄地之义,皆移千里而差一寸得之。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张衡《灵宪》

与天圆地方略有不同。张衡的浑天说把天描述成是恒星所在的地方,它是一个偏心率极小的椭球,直径为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古语一亿实际是十万,也就是232300里)。地呢,飘在半空,好像并不是个地球,就是个地。从地到天,正好占一半,而地厚另一半。所以人们只能看到天球的北极星,而不见南极星。怎么算出直径呢?用勾股之法,也就是三角形的方法。根据天上的景象和地上的标志物,每隔1000里,天上的星星就会偏差一寸

问题来了!(1)如果他真是用的三角形估算,为何得到的天球半径如此之小?(2)他到底是根据哪个天景来测量的呢?(3)如果选择不同的天景,得到的半径很可能是不同的,特别是用日月和普通星辰计算的话。(4)东西方向上,1000里会有20分钟左右的时差。在没有统一计时工具的年代,时差会导致测量出现巨大误差。西边总比东边晚20分钟测量。不过,考虑到地理位置不同,即使计入时差,仍然存在天象差异。(5)如何实现相距千里的同时测量呢?


猜想:天上的星星,每天位置都不同,如果两个相距千里的天文站,都在晚上各自绘图,记录最亮的几颗星的仰角位置。比如北极星、月球、太阳,都是不错的测量对象。


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张衡《浑仪注》


看来,采用北极星是不二之选,因为北极星被认作是最高点,也就可以得出地到天的距离了。把猜想画出来吧(上图),估计张衡是这么计算的。不过这样的计算难度有点大,不知道他那个时候怎么来算。我们还可以简化成下图的方法,由于计算只是数量级上的估计,干脆大大简化一下。

 

这样,就可以由仰角不同形成的差角,根据tan(差角),来估算天球半径了。tan(差角)=1000里/半径。由于差角的度数未知,我们大概看一下,在差角为0.05度的时候,半径刚好为12万多里。可是这么小的差角,张衡能观测的出来吗?但是他又设计制造了浑天仪这样的大玩意。算下来,一头雾水!这张衡到底是怎么算的呢?他得有多精确的观测值?是不是误差太大了点?不过,偶然又有发现,为什么他说天球是个椭球。地球是椭球,可能正好是南北、东西的差异,造成了差角的不同,所以半径也就不同了。

 

 

不过,0.001度级别的差角,让人十分生疑,他有这么精确的观测手段么?

如果他能如此精确,离发现地球是个球就不远了,只要他肯根据不同的恒星计算天球半径,就会大吃一惊。

所以,我推测,张衡关于椭球的说法,可能还是沿用了古人的说法,不是亲自计算得出的。

如果张衡真的算过,相信会有更多、更吃惊的发现,但他没有,至少没流传下来。难道能制造浑天仪的人就这样了吗?想不通,还是想不通。


附则里面根据网友们的讨论进一步追寻,才晓得周裨算经乃是源头,一抄百抄,悖谬逐步放大。


附则:根据评论内容增补,谢谢各位!

(1)关于浑天仪

简而言之,浑天仪的原理就是把星星、节气等信息刻在天球上,然后让天球转动,和观测的星空保持一致。由于球面不好从里面观察,就变成了几道关键的环:太阳支配的黄道、地球南北极造成的赤道等等。

所以浑天仪要求的观测精度可能没那么高,能大致地表示星辰运行就可以了。


(2)关于淮南子的度量方法

欲知天之高,树表高一丈,正南北相去千里,同日度其阴。北表一尺,南表尺九寸,是南千里阴短寸。南二万里则无景,是直日下也。阴二尺而得高一丈者,南一而高五也,则置从此南至日下里数,因而五之,为十万里,则天高也。若使景与表等,则高与远等也。

                          ——《淮南子·天文训》

翻译:要想知道天的高度,可以在南北相距一千里的地方各树高一丈的标竿,在同一天测得它们的日影。北标竿日影长二尺,南标竿日影长一尺九寸,由此可知向南一千里则日影短一寸,向南二万里则没有日影,也就是正处太阳的正下方。已知一丈高的标竿得到二尺长的日影,其比例是5∶1,用观测点向南到太阳正下方的里数(二万里)乘以五,得十万里,这就是天的高度(PS:诡异,前面明明是一丈得一尺,怎么又二尺了?而且 1丈=10尺?)。如果使标竿的高度与日影的长度相等,那么天的高度与标竿至日下的距离相等。

PS:用太阳,和用北极星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差不多的。如上图,根据两个直角三角形即可算得10万里。但是,看到淮南子的记载,有点吓人。虽然用三角形,确实可以算出太阳高度为10万里,和张衡的12万余里数据相似,也许张衡自己也测过,有点误差,也没在意。但是根据千里缩短一寸,就敢推出两万里缩掉2尺。实在是没有根据实际度量,影子并不会等比例缩短。看来,淮南子到张衡都是只测了两个点就大胆推导了。虽然测量的点太少,但是他们如果能好好思考下为何南北有差异,东西无差异,也是大大的进步了。

此外,如果是一丈高得一尺影子,太阳高度是84.3度;如果是一丈高得两尺影子,太阳高度是78.7度。估计是夏天测量的。安徽淮南纬度32.65度,北回归线23.3度,差9度。所以几乎是夏至时才能达到84.3度咯。


阖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通谷其名川 六百,陆径三千里。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淮南子·地形训》

PS:原来东西、南北的长度在淮南子也能找到出处。用人走?二十三万里?显然又是臆想,接近神话。


(3)周髀算经运用勾股法测太阳高度

日中立竿測影。……正南千里。句(勾)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句一尺七寸。日益表。南晷日益長。候句六尺。……從髀至日下六萬里。而髀無影。從此以上至日。則八萬里。……日夏至南萬六千里。日冬至南十三萬五十里。日中無影。以此觀之。從南至夏至之日中十一萬九千里。  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徑。二十三萬八千里。  此夏至日道之徑也。其周。七十一萬四千里。

                                                      ——《周髀算经》

PS:这应该是淮南子的说法的真正来源了。也不容易,浏览了下《周髀算经》,原来就是由方圆之法、三角勾股法测量、推导出周天的运行规律的。当然计算的错误都是一脉的,观测不足,过度推导。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714-821947.html

上一篇:从grammar到语法
下一篇:救救孩子!死背书、压抑兴趣只为拿证书吗?

12 张强 赵序茅 姚小鸥 姬扬 李轻舟 姚远程 戴德昌 匡海波 eastHL2008 yunmu rfm2007 truth21c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