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H64J98Y99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H64J98Y99H

博文

编辑不是“孙子”,更不是“老子”

已有 4934 次阅读 2009-10-21 23:59 |个人分类:期刊工作|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学术期刊博文大赛

有一位作者写了一篇博文,对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转变作了自己的分析。由于他写的文字,也适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我在转述的时候,顺便将科技期刊编辑扩展为学术期刊编辑。

他的文章的梗概是这样的:20世纪80年代,学术期刊的编辑经常因为手头没有好一些的稿件而发愁犯难,经常会给一些作者特别是知名作者发约稿函,有时还要登门向作者约稿,甚至还要托人向一些学术大腕约稿。因为当时条件所限,经常会收到一些作者手写的、字迹撩草的稿件,有时编辑想让作者重新誊抄一遍,有些作者都不同意、不乐意,有时编辑希望作者把论文中的图用描图纸描出来,作者常以没有时间为托词予以拒绝,更有个别作者把需要修改寄出的稿件干脆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编辑整天跟在作者屁股后面围着稿件转,活像个“孙子”,而作者则成了期刊的上帝,更像个“老爷”。

千年更替,世纪之交,随着国内大专院校的急剧扩招,教学与学术研究人员队伍扩大,职称评定对论文发表的需求猛增,由于发表科研论文涉及教师队伍的年度考核,加之还有硕博士毕业对论文发表的要求,学术论文发表需求大幅度地增加,重要刊物的小编辑们到一些大学去,往往都有著名学者作陪,一时间,学术期刊特别是权威期刊的编辑们“身价徒增”,风光无限。

一些作者为了发表一篇论文要想尽办法、找后门、托人情,有时一些作者甚至找到期刊的主办单位及主管单位领导以增加发表的胜算,发表文章不但要看稿件的“里子”,还要再看领导的“面子”。还有一些编辑在处理稿件时,折腾作者,不少作者都有意见,但往往往又因为渴望发表而敢怒不敢言,大有委曲求全之势。由此作者认为,现在最难对付的就是核心期刊编辑特别是所谓权威期刊的编辑,是现时的科研体系造成编辑们的“霸气”。

作者由此感慨地写道: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转变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过去的“孙子”如今又当上了“老爷”。

在我看来,编辑就是编辑。编辑本来就是一种职业,一种工作岗位。编辑的地位或许因为人们的需求不同而有所起伏,但是它固有的工作价值、学术价值,决不会因为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把编辑捧得太高或贬得太低,只能反映社会的浮躁心态与急功近利,反映着与某些个人的庸俗与势利。

编辑守望学术,守望学刊,有其崇高的学术使命。择优汰劣,拒绝平庸,编辑有其基本的价值底线。千挑万选,精雕细琢,编辑有其一贯的工作流程。不要因为编辑俯首甘为孺子牛,遇到一些工作困难,出现一些工作波折,少一些工资待遇,就认为编辑是“孙子”。也不要因为作者论文发表压力大,作者发表文章回报多,抑或编辑折腾作者多,甚至个别编辑出现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就认为编辑是“老爷”。

社会是与时俱进的社会,编辑是顺应时代的编辑。

需要审视的是我们这个变化迅速的社会,需要调整的是我们自己观察社会的心态,需要沟通的是编者与作者的意见,需要改善的是我们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的用稿规则。需要探讨的是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如何应对时代与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编辑与作者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也是一种鱼水关系。编辑工作是学术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编辑群体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成员,编辑不是“孙子”,更不是“老子”,他们是作者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

职业的学术编辑,他们的心中始终装着学者、学刊与学术。他们实在是做到了情为学者所系,权为学刊所用,利为学术所谋。表现在工作中就是,不折不扣执行工作制度,不卑不亢接待来访作者不偏不倚审读学术稿件,不依不饶纠正错字别字。

我常常这样想,把达不到一定研究水准,不应该发表的文章发表出去,首先是对不起作者,有破坏作者学术声誉之嫌;已经把达到甚至超过刊物平均学术水平,应该发表的文章不去积极运作,促成发表,这样的编辑他首先对不起刊物,因为他让刊物丧失了优质的稿源,削弱了刊物的学术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我有时路过一些饭店,常能看到诸如“店兴我荣,店衰我耻”之类的标语,其实,办刊物的与开饭店的,只要想做出品牌,它们也应该有殊途同归的道理吧。不可否认,中国学术期刊工作常难尽如人意,但是,只要不戴有色眼镜,它其实就是中国学术研究现状与水平的缩影。

必须指出,大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在近乎求全责备的约束条件下,“如临薄冰”“如履深渊”,小心翼翼,辛勤工作,他们为维护了中国学术的一片净土,为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与编校质量,为捍卫了学术共同体及学术期刊的尊严已经做出、正在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当然,作者更喜欢诉说自己的苦难与编辑们的刁难,在我这看来,编辑群体特别是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同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与苦难,甚至面临着其他部门的种种刁难。真得是沟通有必要,理解很重要。

现在的学术期刊界,编辑们好像是一群蚂蚁,就等着一批蚱蜢来领导了。在商界,一个赢利能力差的营业员根本没有资格对一个赢利能力强的营业员说三道四、吆五喝六。在期刊界特别是学术期刊界,几乎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情。

现在的学术期刊已经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窘境,它实际提供的平台,常常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变革时期,各种复杂的心态与势力共同导演了中国学术期刊稀奇古怪的现象。

我们不怕问题,不怕困难,就怕编者与作者彼此不够朋友。如果真够朋友,你肯定不会认为编辑是“孙子”,更不会认为编辑是“老子”。如果真够朋友,你就会首先认为,那个被你认为是“孙子”的人,他是在为实现既定的策划而积极地约稿、组稿,他不怕热讽冷嘲,不惜三顾茅庐,筚路蓝缕,开拓前进,这是多么值得称道的职业精神。

如果真够朋友,你同样会认为,那个被你认为是“老子”的人,他是为实现学术期刊的办刊目标而努力追求。他为了践行办刊理念,严格执行规范,自觉遵守纪律,近乎六亲不认,实在难能可贵。他也可能因为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低下而让刊物饱受指责、代人受过。

如清华大学就有一位教授信口开河、大放厥词:胡说什么中国的大学学报大部分刊登的是学术垃圾,请问阁下,这是在骂编辑呢,还是在骂作者,抑或是骂中国的学术研究?

我们知道,中国大学学报一般是综合性的学术期刊,一个读者大部分文章未必能够真正读懂,有什么资格说自己不懂的文章是垃圾?随便取一本刊物,请指名道姓说说哪些文章是学术垃圾,不要编辑出面,作者不把你骂得狗血喷头才怪呢。

作者与编者有着水涨船高的关系,如果我们一定要对编辑较真,是不是应该让我们视野放得更大一些,从发达国家的成功运作中,从中国整体的科研现状里,再来观照一下学术编辑,是否更科学、合理一点。

“孙子”聪慧,编辑既非此“孙子”,亦非彼“孙子”。

“老子”博学,编辑既非此“老子”,亦非彼“老子”。

编辑不是孙子,更不是老子,编辑其实就是你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情愿接触与不情愿接触的隔壁邻居。编辑离不开作者,正如作者离不开编辑。如果学术是座正在建筑的大厦,作者是施工一方,编辑就是监理一方。如果作者提供了整幢楼盘,编辑则提供了销售服务。如果作者提供了毛坯房,编辑则提供了装修服务。如果作者就是业主,编辑则提供了物管服务。编辑与作者只有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有言道:“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说家常”,又曰:“鸟不走,马不飞,不相能,胡相讥?”

[注释]结尾前一句出自九华山对联,后一句语出唐代诗人元稹,均系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及其补遗中记载。前一句近乎白话,说得明明白白:真正的得道者,只需要说平常话就可以了。后一句意思是,鸟是不会行走的,马是不会飞翔的,它们的才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互相讥讽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946-264132.html

上一篇:编辑学者化,问题到底在哪里?
下一篇:从《钱学森不是个庸人》现身科学网说起

11 武夷山 蒋新正 王晓峰 鲍博 李万春 刘全生 李宁 唐小卿 苗元华 xilihutu zhangshu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