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茶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博文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精选

已有 9158 次阅读 2009-10-12 08:49 |个人分类:池蛙集|系统分类:诗词雅集|关键词:学者

 

关燕清《扬州慢.中秋感怀》赏析,《扬州慢.中秋感怀》:

幽寂梧桐,倦慵明月,暮阴径底秋宵。泪姗姗暗下,踏一地萧萧。款移步、凉风满袖,碎萤满眼,飘渺花摇。闭门帘、缱绻深情,滚滚魂销。

唱声裂耳,对寒、何处廊桥?拭目断阑干,盈盈携手,该是郎招。直恨拟临朱户,霓裳尽、窗影深夭。奈西园开敞,往来谁识清箫?

1:倦慵,或慵倦,疲乏慵懒。慵,有困倦、懒惰之意,如慵困、慵懒、慵惰。

2:跚跚,原意为行步缓慢从容的样子。

3:萧萧,唐.杜甫《登高》有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故可用“萧萧”指落叶。

4:款,缓慢,如款步。

5:碎萤;碎,零星、琐细、繁杂之意,如杜荀鹤《春宫怨》诗句“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又如“古井月明秋夜净,柴门路遮碎萤飞。”

6缱绻,有牢结、弯曲、情意深厚、缠绵之意,如《楚辞·九思·疾世》云“望江汉兮濩渃,心缱绻兮伤怀”;又引申为结交、恋情,如唐.元稹《莺莺传》“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或引申为幽会,如宋.陆游《避暑漫抄》“不过执衣侍膳,未尝得一缱绻”。

7:魂销,谓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极度悲伤、欢乐激动、惊恐等而失神,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又如宋.刘过《贺新郎》:“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销肠断”。

8:寒螀,即寒蝉,如晁补之《洞仙歌》有句“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这里,借指深秋的鸣虫,如唐.张仲素《秋思》有句“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螿泪溼衣”。

9廊桥,加建亭廊的桥,称为亭桥或廊桥。

10:目断,犹云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唐.丘为《登润州城》有句“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宋.晏殊《诉衷情》词中有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扬州慢.中秋感怀》前片第四、五句“泪姗姗暗下”与“踏一地萧萧”及后片第三句“拭目断阑干”皆上一下四句法。

11霓裳,虹的一种,借指云雾,云气,如南朝..谢朓 《赛敬亭山庙喜雨》诗:“排云接虬盖,蔽日下霓裳”;又借指飘拂轻柔的舞衣、舞女、或神道的衣裳,如《楚辞·九歌·君》有句“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11:夭,形容草木茂盛、秀丽,又通“杳”(yǎo),昏暗,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色夭不泽”。

 

《扬州慢.中秋感怀》为读者绘制出一幅优雅别致、情景交融、动静相补、虚实相宜的“秋月清箫图”。

在图中,秋月倦慵,梧桐寂静,碎萤满眼,花径幽深,有一佳人,款款移步,有凉风满袖,似飘渺花摇。然而,对如此良宵美景,却“直恨”有三。一恨秋月,临朱户,尽霓裳、窗影夭暗,直到深夜,何事长向别时圆;二恨寒蛩,唱声裂耳,哪有箫声;三恨廊桥,想那时,清清箫声、盈盈携手,而今何处,直叫人目断阑干,才仿佛出现那“该是”的情景。只好踏萧萧,闭门帘,让缱绻深情,磨得滚滚魂销,凭泪姗姗暗下。何为“直恨”,是泪下、魂销、目断、奈何依次渐进,逐步积嗔而恨,却怨而不恶,恨而不怒,咬牙而不切齿。在朦胧的月色中更隐藏着一种内心朦胧的情感。透过这絮絮叨叨、怨这怨那的闺阁情愁,却似乎让人看到了一个团扇扑萤、清箫暖人的活泼可爱的小女子。词中,与其说是“恨”,不如说是“指”,不是得指忘月,而是因指见月。这里,“恨”引出的是一种有质感的形象和诗意的暗示。

然而,秋月清箫图在题材上着重描写人物幻影和内心感受,在图的描绘上又非极逞状物之才,而是凭作者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景物,正如王国维所说“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这是艺术的真实。因此,“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也是“上焉者,意与境浑”。可以说,秋月清箫图是景与情相互交融浑然天成的。在音韵上,中秋感怀选用《扬州慢》,内在的韵律使秋月清箫图更富于乐感。隐喻飘忽的诗意,朦胧幽静的色调,和婉抒情的音韵,为读者留下更多品味余地。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法国诗人瓦雷里说的:“所谓诗,实际上是用摆脱了词语的物质属性的纯诗的片断而构成的”。

 

与《扬州慢.中秋感怀》相比,作者的《已丑中秋社:咏菊》不仅风格迥异,而且反映出不同的诗词美学观点和影响。

《咏菊》诗是咏物诗,其基本架构是托物言志。这决定了该诗的美学观照方式是儒家的美学思想。《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永,作咏(又,郑玄注,永,长也)。因此,其诗学功能的基本观点是“经夫妇,厚人伦,成孝敬,变风俗”。《论语·阳货》也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诗的“兴”、“观”、“群”、“怨”都是强调儒家所主张的诗的教化作用。从而,作为道德伦理范畴的“善”成为诗歌批评的基本准则。虽说铁肩可以担道义,但并不是所有的小女子都是铁肩,要一首小诗也承担起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也勉为其难了。自古以来,就有从“诗言志”向“抒情”的回归,例如,乌孙公主刘细君的《悲愁歌》,不幸的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总从社会背景中去解读。

掘文《却识红尘平淡后》,尽管借用禅诗的解读方式赏析其写作特点,但基本出发点仍然没有脱出“善”的伦理道德范畴,故本文通过评论《扬州慢.中秋感怀》,拟从艺术范畴来说明“美”在诗词中的价值。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049-261701.html

上一篇:却识红尘平淡后
下一篇:《高等数学》要走数学机械化的道路

23 刘俊明 武夷山 苏青 杨学祥 张志东 刘全慧 吴小丁 郑融 关燕清 郭向云 梁进 刘进平 曹广福 罗帆 钟炳 杨秀海 徐建良 马丽丹 吉宗祥 吴怡 李学宽 侯成亚 李泳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