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那点儿事——贾鹤鹏の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hepeng 横贯古今中西,纵论创新玄机

博文

打假的成本

已有 3503 次阅读 2010-3-29 17:03 |个人分类:科学传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刚刚过去不久,《科学新闻》就接到举报,说北大的几位教授深受试验无结果之苦,经反复推敲,认为是试剂有假。

听到这样的“报料”,我们当然很兴奋,但是同时也很困惑,试剂还有假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科学界似乎是不应该与假货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学术不端的行为,但是似乎科学家在工作中成为假货的受害者,还闻所未闻。

我们的调查很快就印证了这一点。至少就现场获取的样品而言,经检测都是假的。

然而,尽管在随后的采访和调查中,我们获知遭遇假试剂的科学家为数不少,但是就此“较真”来打假的却从来没有。

看起来,这是因为成本。一些到商店或者工商部门里面投诉假货的消费者可能比较容易找出时间,但是如今被课题、经费、SCI加上学生就业困扰的科学家们,真的难以挤出宝贵的时间来投诉、调查,何况鉴别假试剂、假器材还需要相当的专业能力。

可是细想一下,消费者遭遇假货,即使不退货和索赔,损失的也只是购物的成本,而科学家遭遇假货,损失的却可能是整个实验,其中付出的人力物力恐怕难以计数。

那么科学家为什么不积极“打假”呢?

从外在的方面来说,正如我们的调查所发现的,这是一个管理的盲区,工商局没有能力检测,相关产品质不在检总局核查目录中,而科技部则没有这个职能。

另一方面,对于个别科学家来讲,则可以说是打假动力不足,因为科研经费不是自己的,如果做出来的实验受影响,觉悟得快还能换一种器材。

相信后者只是个别情况,而管理的盲区以及相应的打假服务的不足,才是导致这个问题被忽视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份为科学家服务的新闻刊物,《科学新闻》通过调查性的新闻报道来发现和揭示问题,并进行呼吁,提醒有关部门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为责任重大,所以我们殚精竭虑,不但在稿件细节上反复推敲,而且在417日,我们还将邀请假试剂的受害者和厂商代表来共同探讨科学界打假防假之道,所有的内容都会在科学网上直播。

欢迎您的参与,因为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115-307175.html

上一篇:科学看待西南旱灾成因
下一篇:生物医药:从世界第一到器材打假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