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那点儿事——贾鹤鹏の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hepeng 横贯古今中西,纵论创新玄机

博文

疫苗事件的科学、理性与公开性 精选

已有 4144 次阅读 2010-4-12 16:01 |个人分类:科学传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发表于《科学新闻》(2010年第7期,http://www.science-weekly.cn/

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4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似乎给持续20多天的山西疫苗事件暂时划上了一个句号。

自从317日我非常敬仰的《中国经济时报》深度调查记者王克勤发表调查报道,揭露了山西疫苗流通混乱、近百名患儿的致死致残与违规疫苗可能存在高度关联性后,我们几位自诩为资深的科学记者就在考虑,这次大面积的致病现象是否必然是由于疫苗导致的?

很多跟踪报道的媒体和评论想当然地在两者之间建立了因果联系,而这种结论是不严谨的。首先,即便完全合格的疫苗,也存在着从万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的不良反应率;其次,要证明疫苗注射与患儿之间的关联,必须要多方排除其它致病因素;第三,不同的疫苗可能导致疾病的时间段是不一样的,只有建立了排他性的统计学规律,才能初步做出疫苗致病的结论;第四,当然也就如卫生部门所言,对于怀疑疫苗致死的病例,“尸检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很明显,要证明这几点,肯定需要专业的、大范围的调查,这当然是专业之外的记者难以做到的。而且,需要两个月时间的尸检,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也不太可能是如一些评论所声称的权威部门在拖延时间。

卫生部的新闻发布会,似乎给了支持我们结论的理由。这次发布会认为,(媒体)报道的有疫苗接种史的15名患儿中,有3例患儿所患疾病与疫苗接种有关,但均未接种过报道中所说的问题疫苗(“贴签疫苗”);而其他患儿的疾病则可以证明由另外的因素引起。

然而,这一似乎支持我们猜测的结论却不能让人满意。怀疑问题疫苗与患儿致病有因果关系的理性,也让我们难以将新闻发布会的解释作为结论来接受。

这首先在于,如果说3例没有接种过问题疫苗的患儿所患疾病与疫苗接种有关,那么接种过问题疫苗的儿童们到底状况如何呢?这不是一个于此无关的问题,而恰恰是公众关注的核心。从山西卫生厅到卫生部的结论,都承认“山西省疾控中心与北京华卫时代公司合作经营期间在疫苗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媒体报道中揭露出来不光是华卫时代公司对收费的二级疫苗存在贴牌的问题,也包括免费的、上千万名儿童接种过的一级疫苗的储运存在严重问题,这些也没有被有关部门否认。那么大家自然要问,接种了可能出现问题的疫苗怎么办?

也许这样的问题难以在短期之内得出结论,但是至少应该进入到有关部门的视野,并在官方新闻发布会上对其调查进展做出主动通报。

遗憾的是,发布会上主动发布的结论,似乎更像要尽快摆平那些有针对性的指控,而不是从公众最为忧虑的、与切身利益相关的角度调查和提供信息。

我们可以理解有关部门的苦衷。因为在发布会结论中的另一点“山西疫苗总体安全”对于平息大家的强烈忧虑,维护公共卫生及其机制的正常运转极为重要。这也同样是有关部门强调“任何专家个人无权得出疫苗接种是否导致疾病”的原因。并且,大多数媒体记者在采访时遭遇的各级疾控中心以及其他领域的疫苗研究专家三缄其口也显然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然而沉默和统一口径并不能自动打消公众的忧虑。已经有多个倡议大家“慎用疫苗”的帖子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而一旦这样的呼吁导致了群体性的拒绝接种行为,这对公共卫生的威胁才更加致命。

如上所述,由于要建立疫苗质量与接种患儿致病的因果性要经过大量严谨的调查,专家个人确实无权认定疫苗接种是否导致疾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专家们就要三缄其口,因为他们可以从疫苗的知识(包括正常的不良反应的几率)、思考的方向、疫苗管理的体系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各个方面,通过媒体给公众以引导。而这样的引导,才会导致公众更加理性的思考和提问,不会因为一两次事件而采取抵制疫苗接种的过激行为。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115-311294.html

上一篇:赛先生、实验动物和人事处长
下一篇:梁子才:缔结科研与产业之链

7 曾纪晴 吕喆 孔晓飞 左正伟 焦宏远 侯振宇 poguy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