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那点儿事——贾鹤鹏の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hepeng 横贯古今中西,纵论创新玄机

博文

乔布斯的遗产 精选

已有 9921 次阅读 2011-10-6 13:11 |个人分类:科学传播|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谷歌, office, face, 乔布斯, 微软

要说微软和谷歌是乔布斯的遗产(Legacies),准有人说我疯了:微软和苹果打了一辈子的仗,谷歌的Android系统是Iphone的最强劲对手。

然而对于刚刚在硅谷去世的这位IT奇才而言,其实事实就是如此。假如我们用遗产的功用来解释它,那么遗产其实就是已故者留给后人的某种东西。对于乔布斯这样的伟人而言,能配得上他的遗产,一定要有广泛的影响力,因为乔布斯看似苛刻地追求独立创新精神,其实骨子里面一刻也没有忘记提升苹果的影响力。

在这一点上,微软和谷歌都够级别。现在的世界想不知道这两个巨子实在挺难的。

那他们各干各的,时不时还互相吵架,怎么就成了乔布斯的遗产了?

但仔细想一想,微软和谷歌其实在不停地学习苹果的东西,但学习的结果不是像苹果那样只能把好东西垄断在自己的体系内,而是走向一个开放的平台(视窗系统虽然不是开放源码,但因为其广泛的使用,说一句开放平台总没有错,而谷歌的android则是典型地汲取了Iphone操作系统的精华后,又在略微丧失其精致性的代价下,将其做成了包容性的、与硬件分离的平台)。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更多的人享受了乔布斯创造出来的新奇。

在这个意义上,当然可以把微软和谷歌称作乔布斯的遗产,而顺着这个思路解读下去,其实也可以理解能诞生和重生苹果公司的那片土壤,怎么就能让那么创新的东西一直活下来、壮大、引领别人、衰落、然后或者让位给他人,或者是自己重生(IBMAT&T都是重生的例子)。

创新,其实就是要满足如下几点,第一,搞出新东西;第二,有人相信这是个新东西,愿意给你钱让你玩下去(从风险投资到PE的过程);第三,小圈子玩得差不多了就需要很广泛的人一起玩儿,也就是进入市场;最后还有一条人们一般不说了,那就是要有下家接手你的东西,这样既能让你去玩新东西,也能让最广泛的群众能一起玩这个已有的东西,这东西虽然对于专业人士不算新了,但对于大部分群众还挺新,要有人继续普及。

想想我的智能手机使用历史就是如此。本人至今与Iphone无缘。最早用过Palm,那个单向进程的系统,速度快而折磨人,然后是Window的,最后才是Android,至今使用历史也就半年多,你可以说Android已经不算创新了,但对于我这个东西就是创新,因为它给了我很多原来没有、也比较方便使用的功能。

回到主题。

这最后一条,既能让最广泛的群众一起玩原先那个新东西,也就是我们这儿说的可以成为乔布斯遗产的微软和谷歌之类的存在,恐怕在乔布斯式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以前大家不太关注的作用。

为什么?

其实很简单。微软和谷歌之类的巨头(他们只是两个代表,还代表着一大批硬件厂商呢)甘当遗产的过程,其实是最大量的资本或者说社会资源对一个创新产品或一系列创新产品接受的过程。

大众的接受意味着销售额和利润,大量资本的介入意味着竞争、成本下降和利润摊薄,但同时,这也意味着较早的资本或资源投入获得更大的回报(后期资本的投入让前期的投入水涨船高)。而这一点,才是第三条,也就是特定市场(苹果迷)存在的基础。别以为是因为苹果迷们的存在才让苹果公司大发横财,早就了这个特定市场的,其实还包括若干个营销公司,配送公司,媒体及专业评论人等。

特定市场的存在才是第二条的基础,也就是说,看到有人买才会有人投资给你。不能说一个东西创新得有多好就一定会有人投资,创新的东西多了,你怎么给资本(以及其他可能支持你的社会资源)一个获得回报的保票?

在这个意义上,其实创新就是一个让越来越多的资本觉得更加安全的过程。

乔布斯在很多演讲中都提到失去与获得,也就是他最早被自己请来的CEO赶出苹果公司,后来又因为新创建的公司被苹果兼并而回来,并重新执掌了大权。人们愿意从文化和制度的角度进行更多理解。我却想顺着上述的倒推的逻辑想。

乔布斯第一次被苹果赶走,是因为资本不相信他,不愿意跟着他一起去冒险。但乔布斯再回来并能执掌大权推动以自己的意志来改造苹果公司,是因为资本被他忽悠住了,而资本被他忽悠得主,是因为其实乔布斯新提出的东西,不确定性已经大幅度降低了。不确定性大为降低,一方面是因为竞争太激烈,苹果快撑不住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包括竞争对手们在内的很多玩家都成长起来了,潜在的接盘者们出现了。

而中国现在玩不出这种创新,绝不是因为有创造力的人少,或者最早能做出来的原创的东西太少,而是资源的投入者,包括资本和行政资源的拥有者,无法得到对资本(资源)安全性的承诺,同时也不愿意承担起责任。

乔布斯先生走好!(有关中国部分的分析,稍等)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115-493791.html

上一篇:诺奖与中国态度—兼对两篇文章的评论
下一篇:科学新闻前总编辑贾鹤鹏喜获亚洲首个科学新闻桂冠

27 吕喆 曹聪 周向进 吉宗威 陈儒军 王伟 苗元华 陈小润 刘凡丰 姜咏江 徐迎晓 麻庭光 吴云鹏 刘晓峰 栾信杰 彭红梅 吉宗祥 王群 曾杰 郑波尽 牛丕业 朱新亮 桂和荣 刘伟 姚小鸥 crossludo Imperfectioni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