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三茂

博文

暖色与冷色、反射色与吸收色

已有 8143 次阅读 2009-12-14 15:49 |个人分类:你知道吗?|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心理上感觉暖与感觉冷的颜色
  颜色有让人心理上感觉暖与感觉冷之分。不过,这只是颜色所具有的心理效果中最普通的一种。红色、橙色、粉色等就是"暖色",可以使人联想到火焰和太阳等事物,让人感觉温暖。与此相对,蓝色、绿色、蓝绿色等被称为"冷色",这些颜色能让人联想到水和冰,使人感觉寒冷。
  顺便说一句,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居住的人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暖色与冷色。例如,他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室内装饰品和服饰的颜色。即使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暖色与冷色,但却可以感觉到不同颜色的温度差,从而更好地调节自身的温度。
  暖色与冷色使人感觉到的温度还会受到颜色明度的巨大影响。明度高的颜色,都会使人感觉寒冷或凉爽;明度低的颜色,都会使人感觉温暖。与深蓝色相比,浅蓝色看上去更凉爽;与粉红色相比,红色看上去更温暖。
  冷色与暖色在心理上的感觉因人而异。这个差异是由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验造成的。比如,在冰天雪地的北方长大的人,看到冷色会联想当冰雪,因而他们看到冷色会感觉更冷。而在热带岛屿成长的人,看到冷色很难意识到寒冷,这是因为他们基本上没有过寒冷的感觉。在热带,即使是海水也是温热的。因此,想知道某个人对冷色或暖色的感觉,必须首先了解他的成长环境。

    反射色与吸收色

        物理上反光不吸热的颜色与吸光吸热的颜色
  暖色和冷色使人从心理上感觉温暖或者寒冷。实际上,有些颜色可以反射光线而不吸热量,使物体实际温度比较低,而有些颜色吸收光线的同时还会吸收热量,使物体实际温度比较高。白色、黄色和浅蓝等明亮的颜色可以反射光线,但却不容易吸收热量,而黑色和紫红色等颜色容易吸收光线和热量。
  记得孩提时代,我们曾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线把纸点燃。黑色的纸非常容易点燃,而白色的纸则需要一段时间。这是由于黑色更容易吸收光线和热量、温度也能够更快上升到燃点的缘故。
  最吸热的颜色莫过于黑色,接下来是茶色等浓重的颜色,之后依次排下去分别是红色、黄色和白色。红色、蓝色和绿色物体。由于材质和色彩明度的差别,其反光吸热的比率会有所不同,但是大体而言比较接近。值得一提的是藏青色,浴衣和工作服中经常会见到藏青色。藏青色的明度比较低,而且是比较浓重的颜色,但它的吸热率却比较低。吸热率最低的要数白色系,这类颜色不仅让人从心理上感觉到凉爽,实际上它们也确实可以使物体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
  遮阳伞是女性夏日的必备品。白色遮阳伞可以反射太阳光,不至于太热。前段时间,日本某电视台的电视购物节目中,推出了一种黑色的遮阳伞,似乎还受到不少女性的青睐。厂家宣传这种黑色遮阳伞可以吸收紫外线,从而阻断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实际上,如果黑色遮阳伞的材质不够厚的话,会适得其反。同时,黑色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吸收红外线,使物体温度相对较高。因此,总体说来,黑色遮阳伞是弊大于利的。
  另外,黄种人的头发多为黑色。夏天外出时,头发会吸收紫外线和红外线,因此最好戴顶遮阳帽再出门,以防止头部温度过高造成各种疾病。
        ◎为什么冰箱多为白色?

  在家用电器的卖场中,我们看到的冰箱多为白色或其他比较浅的颜色,这是为什么呢?白色或浅色对光的反射率比较高,因而冰箱表面的温度不会太高,这样就不必耗费更多的能源为冰箱表面降温,从而节省了能源。此外,白色或浅色还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因而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物理上,冰箱都适合使用白色或浅色。

  ◎为什么安全帽多为黄色?
  不管是在建筑工地还是工厂的车间里,工人们都戴着黄色的安全帽。黄色的可视性高,可以唤起人们的危险意识,因而特别适合建筑工地和工厂车间等危险性高的工作场所。然而,这并不是安全帽使用黄色的唯一理由。黄色可以很好地反射光线,能有效保证物体表面温度不会太高。因而,在烈日炎炎的建筑工地上,黄色安全帽可以使工人的头部免受阳光暴晒,使头部温度不至于太高,从而可以防止中暑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黑色衣服会使"皱纹"增加吗?
  黑色衣服使人看上去要苗条一些,因而特别受女性的青睐。然而,一直穿黑色衣服,对肌肤可是有害无利!黑色会吸收阳光,因而夏天穿黑色衣服会格外地热。此外,黑色可以将包括紫外线在内的所有光线遮断,使光线几乎无法到达皮肤。长此以往,皮肤就会加速老化,产生皱纹。因此,奉劝那些黑色服装的狂热爱好者们,最好还是适当穿一些其他颜色的衣服,以防皮肤过快衰老。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168-278575.html

上一篇:色彩心理学
下一篇:膨胀色与收缩色

1 郑秀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