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如何增加你申请基金的命中率? 精选

已有 8977 次阅读 2010-8-21 13:44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这又是个容易挨骂的话题,曾经因为谈及此事被不少匿名者拍砖。有人可能会质疑我谈这个话题的资格,呵呵,曹大侠在科学网是出了名的“厚脸皮”,别人的骂声对我已是习以为常的家常便饭了,如果我的话能对一些人带来哪怕是些许的帮助,文章就是有价值的。

重点项目及其他各种更高级别的项目我的确没有资格谈,因为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工作者,非精英人士,那些话题还是留给精英们说吧,希望他们能给年轻人传授传授经验如何才能提高重点、杰青、863973(总负责人,非子项目负责人)等项目的命中率。

我在2008年说到过基金申请问题,那篇文章被掩藏了,为方便于大家,将原文再次转发在本文之后,这是针对申请书的撰写说的,下面要说的是申请书之外的事情。

有些人抱怨自己的科研工作做得那么好,基金写得也不错,为什么屡遭拒绝?我觉得申请书撰写的质量如何与工作积累如何固然是你能否获得资助的必要条件(当然也有例外),但不是充分条件,国家基金每年的资助率也就30%上下,各学部之间有些差别,每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项目获得资助,相信被拒的项目中有很多都是优秀的。这次看大家谈基金骂娘的的确少多了,自从李政道先生提出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中国科研人员的研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没有它,中国的科研现状将是什么样实在不好说。我们不能反对基金本身,不管在评审的环节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既然你想获得基金资助,就要分析你在申请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说,及申请者与评审者。评审者既要怀着一颗公正、仁厚之心,更要对申请人负责,你如果对某个项目并不了解,你可以拒绝评审该项目,基金评审是允许这么做的,并非申请书寄给你了,你就一定要有个结论。如果你一定要评审,在并不了解项目的真正价值以及申请者工作的情况下最好还是高抬贵手,千万别将人家一枪毙命,给人家留点希望。

从申请者的角度说,除了过去的工作积累与申请书的撰写技巧需要考虑,还有些事情是必须做到的:

1、谦虚。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总是为自己取得的成就骄傲,取得了好的工作固然值得骄傲,但需知天外有天,除非你已经是个大师,掌管生杀予夺大权,或者你有这样的大师庇护,你怎么骄傲都没关系,别人即使有想法也拿你没辙,可如果你是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又没有后台为你撑腰,要想得到学界的认同,谦虚是必需的。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可惜所谓个性张扬的教育已经让这一美德越来越不受年轻人欢迎了。当然,你如果认为我这个观点有失偏颇,你大可以继续张扬,我没意见。

2、交流。学科的膨胀已经使彼此间的了解越来越困难,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方向间的了解也不一定那么深入,然而,基金评审很难做到每一项申请都能落到小同行手中,恐怕很多都是大同行。指望人家仅仅从你的申请书中了解你及你的工作可能有点强人所难,通常评审人手头有十几份乃至几十份申请,评审的时限最多个把月,而这些申请书涉及的方向几乎各不相同,以目前知识膨胀的程度,能对所有这些项目的价值、意义都能了然于胸的人大概不会太多,何况有时基金委还得考虑到回避问题,比如你的师兄师弟不适合评审你的项目等。所以指望每个项目都能落到真正的同行手中是很难的。特别是一些“别出心裁”的项目,你如果不愿意这么说,那就称为提出全新观点、全新理论的项目吧,评审人恰恰出于谨慎,不敢对此项目妄加评说,因此,如何让专家们更多地了解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了解?当然是交流了,多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多做报告,向大家宣讲你的思想、你的工作,争取得到大家的认同,除此而外,没有更好的途径。

有人总觉得中国学术风气不正,对此我不想多做评论,对于每个个人来说,有句话还是值得借鉴的:“拿到基金别得意,老老实实做你的研究,拿不到基金别气馁,继续努力,只要你的工作的确有价值,相信自己终究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博文《基金申请与SCI》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3162



基金申请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247-355010.html

上一篇:一流二流不要紧,只要别下流
下一篇:科研的动力是什么?

22 杨学祥 王安邦 朱志敏 王德华 王春艳 罗帆 蒋敏强 钟炳 王修慧 杨秀海 李鑫 刘颖彪 吕喆 赵宇 苗元华 李学宽 许培扬 饶海 吴明火 洪坤 chtang dreamworld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