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为博士正名 精选

已有 21584 次阅读 2011-8-5 19:49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office, style, 非诚勿扰, 广州大学, 找男朋友

一篇闲侃《非诚勿扰》节目的文章受到了记者的关注,凤凰网上题为《广州大学一博导要求女生考博前先找男朋友》的文章迅速被转载到了各大门户网站,这是我始料不及的。看来记者捉眼球的水平很高,只是我无意成为网络名人,所以记者的文章让我看得有点忐忑不安,不过既然这个热闹已经凑上了,干脆一凑到底。

如今博士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越来越没有了光泽,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失去了对博士应有的尊敬?人们但凡谈到男博士,往往跟“傻”、“高学历、没能力”相提并论,《非诚勿扰》里的女嘉宾不是问我们的男博士嘛:“你觉得是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在女嘉宾的眼中,学历与能力俨然成了不相干甚至对立的两个东西。对于女博士,人们则常常冠以“灭绝师太”、“黄金剩女”等雅号,总之,博士似乎成了社会的一个异类。是社会对博士群体有了误解还是博士群体的确存在问题?这是我们需要搞清楚的。

先来说说陈景润吧,走路撞电线杆子,开会时躲在厕所里看书,一只脚穿新袜、另一只脚穿旧袜等等,这些大概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陈景润的认识。那时,媒体报道陈景润的1+1时连带地从正面报道了陈景润的这些特质,于是社会一度认为数学家就是这个样子了,人们对博士的认识或许也是从某些博士的异常行为开始的。人们为什么会给博士戴“傻帽”?高学历是否意味着低能力?这恐怕要从科学研究的特点开始说起。

做过研究的人一定都有体会,如果你的脑袋里正思考着某个问题,那你一定觉睡不好、饭吃不香,整天失魂落魄地纠结在你思考的问题中,家人说话当耳旁风,走路撞电线杆,开会时躲到厕所里看书等举动一点也不奇怪,甚至坐在抽水马桶上写东西也不稀奇。这就好比练功一样,当你进入状态时,身边的一切都不再影响到你,你完全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如果你做研究从未达到过这种境界,我怀疑你是否真的做过研究。也许有人认为我这话过于绝对,但我相信,大多数科学研究都需要这种境界。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的这种反常举动是只在你做研究时出现还是你的生活常态?如果是前者,那是正常的,如果是后者,就有点问题了。我认为,性格怪诞者不仅博士群体中有,普通人群中也有,我们不能把个别博士的怪诞当成博士群体的怪诞。

说到学历与能力,这是个有歧义的问题,能力是各种各样的,这里的能力指什么?我想,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多半指生活、口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客观地说,与那些阅历丰富的社会青年相比,博士在人际交往、生活等方面的能力不占优势,这与博士的经历有关,他们从小学到博士,从学校到学校,生活阅历比较单纯,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没社会青年那么复杂。此外,他们学习负担比较重,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体验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博士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低下,而是他们缺少历练的机会,也无暇顾及这些问题,很多能力都是在生活中锤炼出来的,日后稍加点拨与锻炼,他们可以与社会青年做得一样出色甚至更好。我认为博士不适合去《非诚勿扰》除了该节目的性质之外还因为这是个大众场合,除非你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否则还是别拿这类节目当作锻炼的舞台,那样不仅可能会伤了你的自尊心,你不恰当的应对还有可能加深社会对博士群体的误解,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

女博士的婚姻问题绝对被社会妖魔化了。事实上,现实中女博士的婚姻未见得比一般的女士困难很多,科学网的博主们对此应该最有发言权,大多数的博士(无论是在读的还是毕业了的)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你们看看身边的女博士们,剩女博士有多少?根据我所见所闻,假如用适龄女博士人数去除所谓的剩女博士,这个比例未见得比城市社会适龄女士中剩女的比例大多少,为什么我们独独对剩女博士如此关注呢?我提出女生在考博前先找男朋友绝对是个现实的建议,除了年龄因素还有传统观念等因素。国人的某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我曾经对我的一些女博士说:“如果你找了个学历比你低的男朋友,那你从内心深处就要放弃‘学历观’,你读了博士与人家没读博士的唯一差别就是你比人家多读了几年书,在人格、生活等方面你们没有任何差别。如果不能放弃‘学历观’,那你注定不会获得幸福,也会给别人带来烦恼。”

假如女博士们能在该找男朋友的时候找男朋友,放弃某些传统的门户、等级观念,那么女博士的婚姻与普通人就没什么两样了。顺便说一句,我在回答记者时说到我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其实只是个建议,而且不是在任何正式场合提出来的,至于女生听不听,那是她们的自由,每个人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别人无权也无需横加干涉。但年轻人有时对某些事情可能看得未必那么远、那么透,适当提醒一下未尝不可。

博士群体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了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总是把教书育人放在嘴上,可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只是承担了教书的任务,育人就很难说了,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真的在教书育人吗?恋爱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是因为两情相悦,什么学历、经济条件等等都不重要,说复杂是因为细节决定成败。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别人家作客,吃饭时小嘴吧嗒吧嗒倍儿响,或者筷子在人家盘子里翻江倒海地捞,你的朋友会怎么看你?也许你这小小的习惯就把你的爱情葬送了。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是靠习惯养成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不恰当的行为举止,老师或家长不及时给予纠正,学生得在日后的教训中逐渐学会改变,那他们需要付出的代价未免比较大,博士一旦走向社会,在人们的眼中就是个成年人,他们可能没有太多允许失败的机会。

社会该端正对博士群体的认识,别把个别人的怪诞当成群体的怪诞,作为群体,博士与普通百姓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多读了几年书,少了几年阅历而已,他们一旦走向社会,用不了多久就会融入这个社会,与普通人一样普通。媒体更不应该把博士群体中的某些现象夸大化甚至妖魔化,博士作为老百姓中的一份子,有着与老百姓一样的爱恨情仇,他们不是社会的异类,只是担负着一份特殊的社会责任。

以上文字与我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的言论相似,任何与此相悖的观点均与我无关。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247-472260.html

上一篇:别吵架,看美女美景
下一篇:比谁家“百优”多有意义吗?

63 张玉秀 吕喆 迟菲 李学宽 刘洋 丁甜 王号 赵凤光 马磊 贺泽龙 刘光波 刘晓瑭 逄焕东 王勃 杨正瓴 刘广明 刘玉桂 梁林俊 刘钢 刘庆丰 文绍 曹建军 王启云 林涛 杨秀海 熊李虎 王少伟 唐朝克 程光伟 温世正 陈苏华 赵建华 尧中华 苗元华 刘晓峰 王亚娟 黄帅 肖振亚 桂耀荣 蒋永华 杨顺楷 何应林 聂如松 马仁锋 黄锦芳 王俭 杨清翠 宋保业 孙端平 柳顺义 刘志艳 RunnyChan lindajia zzjtcm tanzhjin yyfy105 jlx1969 xqhuang dreamworld CHAOGER y8c8c8 yangzhenlei0511 lvminghui

发表评论 评论 (1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