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导师是研究生与科研恋爱的媒婆 精选

已有 5297 次阅读 2013-4-8 17:43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 恋爱

每年都会有很多新生力量加入到研究行列,所见所闻、亦思亦想、思人思己之下颇有些感慨。

科研与婚姻有相似的地方,有些人对研究浅尝即止,好比与科研谈了一次恋爱,但只恋爱没结婚。有些人稀里糊涂被带进了科研,说不上喜欢,属于没恋爱就结了婚。走进科研好比走进结婚殿堂,对婚姻来说,有些人属于先结婚后恋爱,更多的人是先恋爱后结婚。科研恰恰相反,少量的人先恋爱后结婚,多数人先结婚后恋爱,甚至没有恋爱,结婚仅仅为了过日子。

很多人说,没有爱情的婚姻好比坟墓,不知道没有兴趣的科研算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缺少研究兴趣,那么一旦促使TA做研究的外在动力消失了,TA的研究生命很可能随之终结了。悲观地估计,可能90%的人做研究并非出于兴趣,而是外在的动力使然,或者说,为五斗米而研。研究生做研究为了文凭,讲师、副教授做研究为了更高一级的职称,教授做研究为了拿项目。于是大家拼命造论文,至于这些论文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是从来不需要考虑的。一篇论文发表了,接着造下一篇,渐渐地混出点名堂来,学位来了,工作来了,职称来了,项目来了,最终名声也来了,运气好的话,说不定真的可以得到颜如玉、黄金屋。可当独自面对自己这些杰作的时候,心里可能会想,这些论文除了能帮助自己解决生计问题,还能发挥什么作用?大概在发表的一刹那令自己好好兴奋了一下,在某些场合让自己自豪地炫耀了一番,其它再想不出什么来。不过论文本身不能形成光环,需要用论文去换来项目、换来荣誉后才能让你闪闪发光。

当一切都得到了,你还能干啥?这是判断一个人对研究有没有兴趣的试金石。当到达了衣食不愁的境界后,你还愿意自己思考一些问题,努力解决一些问题,估计你对研究或多或少还是有兴趣的。如果你衣食无忧后“斗志”一下松懈了下来,或者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不惜剥削他人,也许你压根就是把研究当成了幌子。

无论是为生计而研究还是为兴趣而研究都无可指责,毕竟人活着就是个过程,怎么活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只要做得堂堂正正,都应该给予尊重。哪怕你出于功利而研究,他人都不必厚非。既然社会允许把研究当成一种职业,为什么不允许别人把研究当成谋生的手段?

对婚姻中的两个人来说,爱与不爱的相处方式是大相径庭的,不爱的两个人多半出于责任为对方做很多事情,而相爱的人通常是积极主动心甘情愿不图回报地为对方做很多事情。前者往往需要互动并掌握好平衡才能持久,后者则不然,不需要考虑平衡,一切皆出于自然。父母之所以无怨无悔地为儿女做很多事情,绝不仅仅出于责任与义务,更多地出于一颗无私的爱心。研究也是这样,你喜欢了,才会义无反顾地去做。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对研究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两个具体的人之间也不是天生就有感情的,需要在有意识的培养中才能逐步产生。导师的最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研究的兴趣,不管你的学生研究做得多么好,如果他一旦离开了你就再也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失去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甚至逃离了你为他指引的方向,只能说明,导师是失败的。研究生读书好比与科研谈恋爱,喜欢上了就结婚(正式入行),不喜欢或不适合就分手(逃离科研)。选择后者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但可以有效避免资源的更大浪费,未尝不是个好事。作为导师,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学生的“叛逃”而耿耿于怀。

兴趣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来分析人与研究的关系,现实无疑是决定一个人出于兴趣而研究还是出于功利而研究的基础。如果现实中大多数的人为功利而做研究,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缺少让一个人为兴趣而研究的基础。

兴趣与功利本身并不对立,事实上,除了贵族阶层,普通百姓不可能完全凭着兴趣做研究。对于普通研究者而言,能做到功利与兴趣并存则是研究的最高境界。怕就怕打着为兴趣而研究的幌子行功利之实,那就大大不妙了。

在你正式入行前(大概毕业前后),为了你自己,也为了社会,最好问问自己:我喜欢做某项研究吗?否则终将误人误己。如果我们有10%的人因为兴趣而入行,我相信,我们的科研就有希望。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247-678258.html

上一篇:我渴望回到人间
下一篇:创新无止境

23 王振亭 肖建华 韦玉程 刘立 杨正瓴 陈小润 吴飞鹏 曹聪 罗帆 陆俊茜 赵甫荣 钟炳 陆雅莉 杨春 李学宽 王世喜 田欣 xiaxiaoxue86 hainanchen roycechen 嘉靖洪宪 clp286 yxh316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