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zz193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zz1937

博文

恩师李连捷教授的点滴回忆

已有 9701 次阅读 2008-10-5 10:2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1960—1965年间,我有幸成为李连捷教授的研究生。那是个特殊的年代,没有经过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研究生,是硕士还是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当时苏联的研究生制度吧,就叫研究生吧。我现在看一些与我同时代人的简历也都说是研究生。那时候,李先生的研究生好像就是我一个人,直到我毕业。在那段时间里,我没有听过李先生讲课。可是他给我的印象却是非常深刻,现在回想起来,有许多事情好像昨天刚刚发生。这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和李先生经常朝夕相处,跑北京的山区,到南口看红泥沟的红色沉积物,去西山看李四光先生的冰川活动遗迹保护地,去怀柔等地观察黄土沉积,在野外讨论土壤剖面,也有时参加一些学术会议,耳濡目染,我从李先生那里学习到很多东西:学术思想、土壤地理工作者的理念、技术、方法和为人处世。

1.李先生教我土壤地理学基本功

我做先生的研究生,专业当然是土壤地理学。这也很符合我的兴趣。我在1956年之所以报考土壤农业化学系,就因为我喜欢跑,喜欢到全国各地调查和考察。可是对土壤地理学当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我了解很少;也缺乏土壤地理学基本功的训练。因为1956年我进入大学以后到1960年,能够比较安静地、专心致志读书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以后是不停的“运动”、大跃进、到农村去。做土壤地理学研究生研究什么呢?是先生和当时土壤教研组的老师们帮助我确定做北京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先生带我考察了北京山区的许多地方,最后确定在香山地区做《北京香山地区褐土》的研究,因为这里离学校比较近,方便。我们选择了香颐公路和现在的108路交汇处,就是现在“那家小馆”后面的农田作为研究样地并作为主要土壤剖面,那是在老洪积扇的中部,土壤母质是洪积黄土状岩石,农业利用是种植谷子和果树。

为了研究这一主要土壤剖面所代表的土壤类型,先生帮助我确定了研究区域,进行了全区域地貌、水文、土壤、土地利用的考察和制图;在洪积扇选择了另外两个剖面所代表的土壤类型作为对照。为了能够对褐土的研究有所深入,先生要求我在全面研究褐土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一下褐土的黏化过程。在这方面,土壤教研组和李先生特别请辛德慧先生帮助我。

在完成研究区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要对三个土壤剖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观察土壤剖面,首先要挖土壤剖面坑。是先生教我在那里选择土壤剖面,如何挖土壤剖面,观察那些项目,如何观察这些项目,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一起坐在土壤剖面坑的附近,在春天和煦的阳光下,他教我如何把剖面上和地表的砾石与角砾分开描述和对砾石进行分级。而为了研究褐土的黏化过程,首先要看有没有黏化的问题,而这取样十分重要。假如按照一般的取样方法,不可能把在剖面上黏粒的微小差异区分开。为此,先生为我设计了10厘米5厘米2厘米的取样间隔。后来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个取样方法十分正确。正因为比较小的取样间隔,才发现了在剖面上黏粒的分异,结合对黏土类型的鉴定,使研究工作有了比较新的进展。1979年,在《土壤学报》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北京香山地区黏土矿物的研究》。这是一篇迟到的学术论文,是在我研究生毕业14年以后。但那已经是经过许多努力,克服许多困难以后取得的。

而为了确定这一个剖面的土壤类型与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先生特别安排了一些土壤学家在现场的讨论。当时,先生利用FAO在农大举办研讨会的机会,特别邀请了国内外近20名的土壤学家到这个样地观察剖面,大家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虽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但对于深入认识这个土壤类型很有好处。

大家知道,野外素描是土壤地理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对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很有意义,先生的素描是很非常好的,李 亮、 李 爽(2002)在他们的回忆中也説他的绘画和摄影非常出众.特别是他的绘画底子很厚,每当翻开他的野外工作日志.都会感到他画的野外地形速写线条简练、形态准确、构图讲究,加上文字叙述.几乎就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写生速写集。先生体会到素描对土壤地理工作者的意义,所以他也要求我能够学好素描,而且教我如何素描,如何表现不同的地物与地貌。这一技术对于我后来的野外工作和研究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先生在地学多个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长期的土壤调查和研究工作,使先生养成了在研究土壤发生分类时特别注重分析土壤形成的地学条件和成土母质的习惯,研究土壤必须着眼研究土壤形成的地学条件。我想这个思想对我国土壤地理的研究有着特别的意义。我国由于土壤开发历史悠久,土壤侵蚀强烈,许多土壤处于幼年阶段,成土母质性质对土壤形成影响深刻;在进行土壤调查和研究土壤发生分类时,如果不仔细观察成土母质和第四纪沉积物,就会步人歧途。先生带我出去总是让我注意岩石类型、沉积物类型和成土年龄等方面的知识,在野外工作中他也特别培养我的兴趣。如黄土问题、冰川问题、北京地区的红色沉积物问题等等。我们曾到模式口附近去看李四光先生提倡保存的北京地区冰川擦痕。先生在现场告诉我如何看现代冰川擦痕。虽然他不大认为那是冰川擦痕,所以他很幽默地説,我们是肉眼凡胎。这句话,我今天仍然能够回忆起来。因为他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2.李先生教我关注经济发展实际问题

多年来,先生一直从土壤地理学的角度,关注国民经济发展的许多实际问题,以土壤地理学知识帮助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把自己的眼光放在全国范围内考虑问题。他曾说“土壤学绝不是只研究那二亩半土地,而要把眼光放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开发和治理上。”对此,他以自己长期的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让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为农业生产服务.既促进了土壤学科的发展,又为国民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生以他的实际行动教我土壤地理学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关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问题。他经常利用各种机会考察北京和其它地区农业生产实践中的许多实际问题。1964年,他在北京山区进行农业综合考察工作,找水发展灌溉,并十分关注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山区的土地利用问题等。当时,先生在北京市科委和科协领导下,组织北京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师生近百人,对北京山区进行了综合考察。针对怀柔县山地水源未能在农业上利用,降水随地表流失的情况,就建议引水截流,即在干河床上凿浅井蓄引地表水,使麦田得到充足的水源进行灌溉。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则建议修建水平梯田和禁止在坡度25度以上的坡地上耕

种。他还亲自率人在琉璃庙乡种植冬小麦做示范。考察队还对山区的核桃、板栗和草药等资源进行了调查,推动了当地农、林、牧、副业的全面发展。(李维炯 倪永珍,2002)。1974先生还与贾慎修教授等一起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南山牧场开展水土保持和草地畜牧业发展工作。这个时期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先生十分热情和积极面对。据说先生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他在南山牧场参加劳动时的照片。画面上的他满面笑容,头戴草帽,肩扛多齿钉耙,站在蓝大红士之间,那么悠然自得,那么喜悦自豪。他很喜欢这张照片,还将照片送给一位土壤学家一张,在照片背面亲笔写诗一首:“脚踏黄泥头顶天,风来雨去只等闲。寒暑循环春长在,美哉眼前大自然。1976824(屠敏仪,2002)。先生的这一特点对我影响很大。

3.李先生的大度令人钦佩

我认为襟怀坦荡,性情豁达,低调大度,幽默风趣,多才多艺,是先生为人处世和性格特征的主要方面。先生以其身份、性格和经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受的冲击次数之多、程度之烈是可以想见的。1956年以前的事情我不知道。好像是1957年,我们北京农业大学还在旧址罗道庄的时候,当时李先生从新疆考察回来,我们就听説罗道庄有许多大字报是关于李先生的。这可能是李先生在新疆考察期间的所谓问题。后来知道,1956年,先生率领由120多人组成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对新疆的土壤、气候、植被、地质、地貌、农学、畜牧和水利等进行了考察。在考察中,因为一些具体的科学问题与考察队中的苏联专家发生意见分歧,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大事。所以最后考察队队长也给抹掉了,当了个“漏网右派”.而没有“转正”。对这个问题,先生从来没有流露过什么,更没有在我们面前説过什么。而这可能与他经常对学生们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有关。先生倒是要求他的学生任何时候不能被困难和挫折压倒,要努力地化挫折为动力,把不利的环境作为经验积累和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先生的这一性格特征大大影响我与他的许多学生。应该说,这是一笔最难得的精神财富。

  在我的恩师李连捷教授诞辰100周年之际,以此短文表示对先生的纪念和深深感谢之情。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450-41485.html

上一篇:要准确理解草原、草地与草甸的科学含义
下一篇:增强保护区科普与监测能力,提高保护区科技水平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