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做事 欣赏 淡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xf E-mail:zc2623@qq.com

博文

学者的操守

已有 4035 次阅读 2008-9-14 19:07 |个人分类:关于学者|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学者, 操守

??学者的操守,除却天成,大半与学问有关,一方面,学者的操守限制学问的品质,另一方面,学问的品质影响学者的操守;对于操守的理解,仅仅限于道德范畴,不符合其原义,更不符合词义的发展,操守,作为一个人平素的行为、品德,涉及的意义是广泛的,道德之外,更见精神。
??学者是有修养的。
??学者的修养,既包括学问修养,又包括品德修养。学者的品德修养,会限制学问修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有多高,学问有多高”,不往高了说,整天琢磨着让学生白做课题、想着各种奖金的人,学问修养肯定好不了;做学问做得一知半解的人,不见得品德差,但有个别人,忘乎所以,如同这个时代,把“自信”委曲成“自大”、“疯狂”,这些人的品德修养迟早会滑坡、崩盘。
??学者是谦逊的。
??真的学者,没有不谦逊的,偶尔的狂妄也是为了讽刺赝品。任何领域的研究,做得愈深,学者愈能感觉到何谓一家之言,何谓学海无涯,珍惜一己之见的同时,倍加重视同行所得;再进一步,做学问深了,学者会发现,自己钻研的领域没有那么特别,没有那么重要,不仅个人,即使研究领域,也不过沧海一粟,珍爱自己领域的同时,倍加尊重其它领域的研究。
??学者是认真的。
??学者的认真,源于做学问的要求,求学问固然需要认真,做学问更需要认真。做学问,需要严肃对待,马虎不得,因为学问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任何领域的研究,无论研究对象如何的玄妙,研究者首先需要是认真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认真,就没有真的研究,也没有真的学问。学问与虚假是天敌,虚假在有关学问的任何一个阶段存在,都是极其危险的。
??学者是严谨的。
??学者的严谨,不同于认真,认真考虑的是态度,是求实,严谨考虑的是步骤,是求准。学者的认真,宛如立论,立论要真实有据;学者的严谨,宛如论证,论证要谨慎周密。只有严谨的学者,才能凡事认真,实事求是;也只有认真的学者,才能行事严谨,步步为营。学者的严谨,不分巨细,越是细微处,越是一丝不苟;漏洞百出的学问,只能算是谎言。
??学者是沉静的。
??学者的沉静,得于做学问。学问做久了,做深了,人自然会沉静。做学问的人,首先会变得安静,不再喧嚣,不再忙于事务;然后变得宁静,心气平和,不争一时长短;最后变得沉静,用心体会学问,体会自然的奥妙。做学问,有如佛家修持,表面看来是参透物相,实质是回归本心,之所以有那么多聪明人做学问,最大的原因就是为了找到自己,而人只有沉静了,才能观本心。
??学者是乐观的。
??学者因为做学问,会变得更加乐观,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做学问的过程,柳暗花明的风景不断,绝处逢生的遭遇常有,希望一直在前面闪烁,从无死路一条;二是慢慢发现,不管研究多么辛苦,也不管研究者已是第几代,而研究对象自在依然,少有改变,自然物质是这样,人类活动也是这样,改变的只是研究者的看法,于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吧。
??学者是开放的。
??学者的开放,根源于研究对象的不可穷尽,研究宛如登山,上了一峰,又见层峦叠嶂,学问是没有尽头的,也没有唯一的通道,真的学者,自然拥有开放的心态,能够坦然面对失败,面对新生事物,面对不同意见,只有那些顽固的、守旧的人,才会自封为王、唯我独尊,为学问立江湖,为学者划山头,这样的人很好识别,全是把私利拴在肋骨上的人物,动一动都肝儿疼。
??学者是恬淡的。
??学者做学问变得沉静后,恬淡自然来,真的重视自我的,没有争名夺利的,因为无论争名还是夺利,人都得出卖自己的尊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何况名利?争夺名利后的潇洒,是揉了沙子的眼睛,谁的难受谁清楚。做学问,是自己和自己叫劲,用不着看别人脸色,真的学者,没有争名夺利的,因为有欲折刚,折了刚的学者,太监一般,不男不女。
??……
??虽然,不同的学问对学者的操守,会有不同的影响,文科学者的操守会有别于理科学者的操守,但对于真的学者,这种区别是非常渺小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学者的操守是维护学问的一道屏障,学问是有尊严的人类活动,人类学问破败的一天,也将是人类退步的一天,人类学问繁荣的一天,也将是人类进步的一天,因此,真的学者,只能是有操守的学者。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451-38950.html

上一篇:学者的命运
下一篇:学者的形象

4 刘玉平 任胜利 张星元 张焱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