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xuej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xuejun

博文

第六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已有 4343 次阅读 2012-2-25 15:4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图书馆学, 研讨会, 论文集

    托北京的朋友在王府井书店买了一本《图书馆学理论的使命与担当——第六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感谢北京大学张久珍老师在假期告诉我购书途径,感谢北京高老师替我买书,还用特快专递寄来,很实在的一个人!
    利用这几日的假期读完这本书,刚好也开学了。
 

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提升了图书馆学的技术含量,由于表达它们所采用的是技术性的语言,所以缺乏理论研究方法论上的讨论。文章探讨了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学术思路,对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影响和取向。

[关键词]:图书馆学理论;方法论;信息技术;理论创新

 

    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使图书馆学的技术含量提升了。网络信息技术为图书馆学研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扩展了图书馆学研究的范畴和空间。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主体的图书情报技术应用研究得到很大发展[1]。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不断革新图书馆学研究的手段。网络不仅成为获取信息的媒介,而且它的巨大规模、复杂关系、全球性的空间特性,形成了信息链接结构、组织模式和应用规律,由于表达它们所采用的是技术性的语言,所以更多注重了图书馆应用成果的研究,缺乏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方法论意义上的讨论。

    信息时代正经历着从一个质量和热量为标志的经济向一个无质量(mass),基于数位(bits)的经济转变[2],我们不能仅从物质、能量角度去观察世界,必须重视在存在中的地位。网络信息技术改变(重组)我们的头脑,我们使用的工具(技术)决定着我们的思维,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不只是一种技术路线,更是一种哲学或方法论。 

    1 网络信息技术的主要学术思路 

    1.1 基于链接聚合的本体论知识集成范式 

    网络信息技术影响图书馆的突出特点是超文本链接和数据、资源集成存取。网络本身就说明链接的巨大威力。链接使下一代图书馆目录变成一种研究工具,如Overlay期刊,实质上是基于知识库的一种定期发布、经评审和组织的全文链接列表,是把存在于数据库中的知识与合适的领域中的人连接在一起,这是网络信息技术视角对图书馆学五定律的解说。

    在论及图书馆技术与趋势时,提高在线资源的可见度成为图书馆的当务之急[3]。在线图书馆数据库的网页很多居然没有回到主页的链接,更不提细分后的主题阅读了,如推荐阅读等。很多用户并不在意格式如何,在意的是容易发现和使用。搜索引擎意味着链接的发现。网站的链接越多,其可见度越高,得到更多新链接的机会越大。网页的质量通过它们之间的链接所形成的隐含推荐来保证,这些链接是品牌打包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认证过程。关注度是学术界主要的价值流通手段,重视显示度,就是因为它所获得的关注。关注度的竞争通过Web2.0的各种形式反映出来,包括电子邮件、博客、预印本等。网络六度分隔现象的小世界理论说明越短的路径链接在学术上意味学术声望越高。小世界网络还具有高度聚集的性质。利用小世界现象,搜索引擎可以只给出每个集群的中心,而让用户自己去探究集群的其他部分。第三代文献计量学评价指标是基于先进的网络分析,采用诸如网络中心度这样的参数[4]。提高显示度方式之一就是显示一些有吸引力的链接。

    链接显现了网络的知识组织的根状结构而非树状结构。Dreyfus在《On the Internet》书中指出了超链接文化和旧式图书馆文化的区别。在我国图书馆学界,旧式图书馆文化影响很深,而超链接文化展示了区别于传统知识分类的新的学术思路,最初生物信息里GeneOntology出来时也曾面对这样的问题。先进的知识组织方法将两种组织方式紧密联系起来,像Nextbio。

链接聚合的技术路线是一种集成方法(Intergrating research methologies)。集成是指主体创造性地集成单元(要素)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关系)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集成体)。集成是构建系统,特别是高级系统的途径或方式,它强调的是内部(在)联系,通过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来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其间融入主体(人)的创造性思维,包含优化的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功能的聚变与涌现。

2009年出版的《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的科学发现》将以数据为中心的文本、构建、计算模式区别于传统的范式,表现为海量数据中的发现、云计算、可视化、语义网等[5]

集成对于技术本身其实没什么障碍,更多的是方法论上的意义。关联数据是语义网第一种可行的表达方式,关联数据可通过链接URL方式来发布、分享、连接Web中各类资源的方法创建本体。集成词库构建、跨库检索本质上都是基于本体的,本体将形式概念分析与知识集成模型紧密联系起来。本体是语义构建的重要手段,Facetag网站实现了传统分类与大众标签的融合。我们可以用链接聚合来解释长尾,链接是聚合供应,是关于提高发现成本,也就是容易让读者发现和获得,换句话说是每个读者有其书;聚合需求是关于聚集一个用户社区,使资源和对其感兴趣的用户汇合的机会增加,换句话说每书有其读者[6]。基于语义网格环境的集成服务被认为是未来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1.2 基于复杂网络的非线性系统思维范式 

20世纪末《连线(Wired)》杂志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指出:下个世纪的科学象征是动态的网络。基于点线符号的网络认知图式的网络思维已渗透到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社会网络分析是发展相对成熟的领域。如果将网页之间的联系看作是知识之间的链接, 那么就属于信息网络, 可用于语言甚至是文化知识网络的分析, 例如科学文献引用网和知识信息检索网。

由于网络思维的实践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处理复杂网络, 因而有可能将它归于复杂性范式。网络特征与信息获取存在关联性。网络信息技术与思维将为正在崛起的复杂性科学范式提供有助于弥合整体论和还原论之间鸿沟的认识工具和实践手段[7]

网络思维是人类思维方式的第五次大变革,其基本特征是非线性。所谓非线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多向的;它不是停留在一个点上、一条线上或一个面上;而是多节点、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维面。因而是多元的思维。网络思维方式最典型地表现在互联网上,超文本链接体现了网络思维方式的多元性和分散性;电子邮件和BBS打破时空限制,使不同主体间的思维实现实时互动,将不同主体的思维联为一个整体。

现代科学已经由近代以来的简单性科学阶段进入到复杂性科学阶段。系统科学以突出群体为主,采用动态模型化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对象是复杂非线性系统。将所有组成部分的行为相加,其结果不能解释总体行为的系统称为非线性系统。系统方法反映了复杂性科学范式的理念。复杂网络的非线性系统思维是一种基于整体和多维的学术思路。

人脑思维和知识的生产具有网络复杂性特性,作为记载人类思维成果的文献知识组织过程也会产生映射,图书馆理论将图书馆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对生命周期等有关生命体发展特征进行了研究,还将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构建(IA)联系起来。对信息生命周期研究而言,简单的生物学类比是不够的。除了“存活”意义上的生命现象,还有自组织、开放性、非线性等诸多生命系统特性需要理论阐述。图书馆作为构建系统集成体本身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如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形成与运作、矩阵式的组织结构等,充分体现了集成的非线性、开放性,要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和发展,不断吸纳更新自身的内涵形式,从而不断进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整体性能。可以说创造性的思维是集成的核心[8] 

2 对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影响 

吴慰慈教授指出了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四方面:开拓研究领域方面、使用方法方面、运用论证资料方面和阐述观点或理论方面。其中研究方法的创新对理论创新常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在科学史上,每门学科获得重大进展往往都与方法论的突破紧紧联系在一起。系统方法、数学方法、文献计量方法等将会在图书馆学的一些领域得到应用,并指出,系统分析等方法被引进图书馆学,既丰富了图书馆学内容,也开拓了图书馆学领域,将图书馆作为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来考察,会使图书馆学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

凯文.凯利在文章中提到了1974年以前科学技术史上的11个标志性科学方法,位列最早的两项是:公元前280年亚历山大图书馆开创的图书分类标引方法,以方便已记载信息的检索和1403年中国人协同方式编写百科全书,这样,很多人拥有的知识可以汇集起来[9]。可见历史上图书馆学理论方法曾深刻影响了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计算机科学尤其是检索理论是借鉴了图书馆学的原理和方法,是图书馆学理论的机器化。

范式的形成标志着科学()学科的成熟。库恩的范式与人们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整体“印象”有关,以整体思想为核心的复杂范式,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工具,对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将继续深入。

总的说来,系统概念(理念)是集成的基础,对于集成理论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但两者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系统概念通过强调认识客观实物的整体性、层次性特征,使人们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客观事物(系统)的功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提供科学的思想与方法。系统是由相互联系、作用的诸元素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而集成是构建系统的途径或方式,通过实现零散不相干的要素间的集成而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新系统。通过实现要素间的非线性相干作用来形成新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功能的聚变和涌现。网络是大规模分布式系统,必须放弃个别知识,代以某种聚合的效应来反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

复杂性科学主张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交叉,在方法论上主张非线性、自组织性、开放性等。系统和非线性思维将引起研究思维的创新和发展,如统计性、模糊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和混沌现象等成为研究的重要思维[10] 

3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取向 

3.1 学科取向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可谓20世纪以来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创新。信息技术的扩散过程吸引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兴趣。其呈现的知识聚合、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范式,需要开拓整体性研究思路,这与近三十年社会科学出现的整体性研究趋势趋同,小世界理论、社会包容(在图书情报领域,信息不平等和社会排斥被认为是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社会网络分析等,特别是意义建构理论在图书馆学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

整体性研究是寻求结构与主体功能性、客观与微观这些断层的嫁接,理论建构要更接近现实,对政策的制定和问题的解释产生更强的指导意义,就要对整体性研究有认识。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呼吁不同研究社区、理论派别之间的对话甚至融合,辨析理论分歧。

图书馆学学科属性问题是影响学科科学化判定的一个因素。图书馆学在专业目录中列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图书馆学理论也移植了很多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但管理学本身的学科属性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管理学、情报学具有设计科学的属性,是基于技术规则的。同时有研究者提出从技术科学角度理解管理科学化,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管理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比彻(Becher)的学科属性定位分析框架包括学科认知、学科规范两个维度。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不论是管理维度、技术维度、人文维度、还是(管理+技术+人文)综合维度,都要面对学科取向问题,促进图书馆学的科学化进程。 

3.2 方法论取向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创新一直受到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困扰。从研究方法角度看,对实证研究与方法在图书馆学科学化或学科发展的作用上,认识有分歧。从方法论层次角度看,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关键事件技术等方法在学科逻辑结构中的地位核心化能否证明图书馆学专门的方法的存在,也有不用的观点。

面对网络信息技术呈现的复杂的社会和知识过程,支撑理论研究成功的可能是跨学科范式与多维方法取向。跨学科研究是整合更多学科或是专业知识团队的信息、数据、技巧、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以推进基本的认识或解决诸多问题,其解决方法超越了单一学科或单一研究领域的范围。基于合作的跨学科研究可形成和构建大学科,大学科能解决大问题,也能培养大家。

跨学科研究在方法和关注点上是多元化的。复杂性、解决问题的需求以及新技术力量驱动了跨学科思想成为研究的一个整体特征。有效的交流和团队建设可促进学科的整合,跨学科研究是典型的合作研究,需要建立共识,学习新的方法、语言和文化。跨学科研究有助于研究团队或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传承图书馆学学术传统和风格,树立学术形象,利于向其他学科推广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

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众多技术应用研究以及网络信息技术表达的技术路线的学术思路,使我们探寻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技术科学方法论的取向。

钱学森先生曾指出,技术科学重要的一点是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什么是主要因素,什么是次要因素,实际与人们的现实需求有关,这是与传统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不同的地方。同是一个对象,在一个(技术)问题中,我们看中了它本质的一方面,制造出一个模型;在另一个(技术)问题中,因为我们看中了它本质的另一个方面,也可以制造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模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技术科学是从实践出发,通过科学的分析或提炼创造出技术的理论[12]

技术科学方法论也从新的视角审视数学方法(模型构建)、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主要作用是从技术实践中提取具有一般性的对象,它的研究成果就是对那些技术问题有普遍的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促使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数学建模等方法的运用,来解决数字图书馆的问题,建立图书馆技术的理论,完成图书馆学科学化的建构,消除图书馆理论研究中“技术”与“人文”的对立。

 

  参考文献:

  1 吴慰慈.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与新一代图书馆学人的使命[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66-69

  2 [美]博纳多A.胡伯曼.万维网的定律——透视网络信息生态中的模式与机制[M].李小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13

  3 张仲.提高在线资源可见度:图书馆的当务之急[J]. 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2006(7):28-29

  4 武夷山.三类(或)三代文献计量学评价指标[EB/O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56082[2011-06-16]

  5 武大.关于《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的科学发现》[EB/O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1339&do=blog&id=442544[2011-05-10]

  6 万里鹏.信息生命周期研究范式及理论缺失[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36-40

  7 林枫.网络思维:基于点线符号的认知图式和复杂性范式[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1)29-35

  8 黄杰.集成的内涵与特征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7)20-22

  9 武夷山.从古至今的科学方法[EB/O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59321[2011-06-26]

  10 齐善鸿.管理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未来趋势[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29

  11 于良芝.结构与主体能动性:信息不平等研究的理论分析及整体性研究的必要[J].中国图书馆学学报,2010(1)4-15

  12 吕力.管理科学化的争论、困境与出路——基于钱学森“技术科学观”的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2)20-28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Innovation of the Library Science Theory 

 

    Zheng-xuejun(Library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6)

 

    [Abstract]The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rove the library science technology content, because it express them is the language of the technical, so lack the discussion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article has discussed academic thinking based on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fluence and orientation of innovation of library science theory.

[Key words]Library science theoryMethod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ory innovation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8901-541246.html

上一篇:搞晕自己的还是连接
下一篇:及时的文章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