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现代医学逻辑和古代并没有本质差别

已有 863 次阅读 2024-5-27 10:15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现代医学逻辑和古代并没有本质差别

作为医学从业者,虽然没有真正从事临床医学,但对医学的信心本来是非常高的,总认为现代医学距离科学非常接近,虽然明明知道我们距离完全理解生命本质规律非常遥远,但对医学的进步和科学性仍然一贯认为不错。但最近读了大脑传的这段话,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现代医学,至少神经科学,在精神疾病治疗的层面,真的没有那么科学。

以下内容摘自马修科布《大脑传》:

2002年至2015年间任美国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所长的托马斯·因塞尔最近承认:在美国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我花了13年的时间努力推动精神疾病的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研究。当我回首时我才意识到,在花费了很多资金(我估计有200亿美元)后,尽管我认为我成功地让很多炫酷的科学家发表了炫酷的论文,但在让数千万精神疾病患者减少自杀、减少住院治疗和提高康复率上,我们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

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我们不懂健康的脑和心智是如何运作的,所以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像我这样研究的系统与精神健康问题相去甚远的研究者也能认识到,我们对人脑如何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前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在意识到这些之后,我这样的研究者也只是回归到日常的工作中(对我来说是继续研究果蝇幼虫的嗅觉)。但对于医生来说,他们要面对极度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患者和患者的家人(我就是这样的家庭的一员),事情就不那么容易了。人们迫切需要有效和安全的疗法。最终,即使我们对这些疗法的机制没有深入的理解,那也没有关系,只要它们有效就行

如果说《大脑传》说的体液说我们不够熟悉,(作者认为今天的许多理论和希腊时代的体液说没有本质差别,)但阴阳五行我们就非常熟悉了。按照许多人的说法,中医学不那么科学,但中药科学性比较强,其实这背后的逻辑是,中医不那么科学,但管用,能解决问题,这在我们许多今天的非中医医生热衷于使用中医药方法的现实中可见一斑。至少我的经验是,许多情况下没有好的办法是,使用一下中药,效果好的出奇。

今天的药物研究逻辑,其实对理论是极端不信任的,例如药物临床试验,只考虑有效和安全,至于机理,不会太认真,甚至当发现了意外作用后,再重新寻找解释。最近最新的爆款药物就是新型减肥药,其实开始的临床目标是糖尿病,我们国家现在批准的临床适应症仍然只有糖尿病。但这种药物的真正卖点是减肥,而且减肥作用是在研究治疗糖尿病的过程和临床应用中相对偶然的发现,然后再寻找这种药物减肥的所谓分子机制,当然已经大概找到了所谓解释。曾经的伟哥也是研究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副作用。阿司匹林本来是镇痛消炎,现在很常用的是抑制血小板聚集。这些都说明,药物研究不能考理论,只能看效果,因为理论靠不住,理论主要是给效果提供解释,本质是讲故事。这样的角度,和阴阳五行的说法没有区别,只是表面上看更深入,更分子,更具体,更科学。从应用角度看,没有区别。

其实中药的研究过程,虽然有所谓理论上的指导,最终仍然是看效果,看临床。只不过过去评估的方法不够严谨,今天的临床是依靠双盲安慰剂对照作为强证据标准,其实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标准在今天的临床医学上被公认的时间非常短。阿司匹林和青霉素这种药物神话的早期研究评估,和我们中药的研究方法很类似,就是随便找几个患者,试试效果不错就生产销售了。

所谓临床金标准“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也存在非常大的缺陷,因为这种方法是靠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是基于数学分析,其前提是认为人群存在普遍特征,但这背后是忽视极少数人的极端个体差异情况下的分析方法。例如,我们建议为健康多吃水果,但有少数人吃水果如吃砒霜。这在对照试验中不可能被发现。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1435755.html

上一篇:纳米气泡超长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氢气分子效应靶点理论计算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