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淹死多是会游泳的

已有 7440 次阅读 2011-3-10 16:31 |个人分类:潜水医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office, style, 游泳

     淹死多是会游泳的-屏气潜水的危险性

    常言说,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我这里讲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上次《潜水历史和潜水病的发现》文章中提到一种古老的潜水方式,学名叫屏气式潜水,俗称扎猛子。扎猛子就是游泳时头朝下迅速钻到水里。也有这样说的:猛的跳进里, 在水下潜水一段时间,在露出水面的动作。意思一样,大家都明白也很熟悉。但不一定会明白扎猛子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活动,严重时可导致丧命。

    首先介绍一些背景知识。

    一是关于压强的知识。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气压环境中,一个标准大气压是100 kPa760 mmHg,这是指大气绝对压强为100 kPa。水的比重比空气大许多,水中也有压强,一般粗略来讲,10水深大概是一个大气压。水下10深度的绝对压是水压加大气压之和。等于两个大气压200 kPa

    另一个是关于气体扩散的原理和呼吸交换。气体可以溶解在液体中,呼吸的时候氧气就首先要溶解在血液中,才能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气体溶解在液体的方式是通过分子自由扩散,细节不讲,自由扩散的最终结果是气体从高分压向低分压扩散。这类似一滴墨水在水中扩散的情况。

    静脉血的特点是含有二氧化碳比较高,而氧气比较少。当我们血液从心脏来到肺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血液是静脉血,由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超过肺泡内,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释放出来,由于血液中氧气的分压低于肺泡内,氧气就会扩散到血液中。这就是呼吸交换。要注意,实现有效呼吸的条件是肺内氧分压要超过血液才可以。

    如果我们呼吸气体中氧气减少,就会发生缺氧,如果呼吸气中氧气减少比较严重,人会马上发生脑缺氧而发生意识丧失。这个感觉如果有体位性低血压的人大家可能有体会,如果你长时间蹲着,一旦快速站起,可能因为脑暂时供血不足发生这样的事情(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脱虚,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压)。尽管原因不同,表现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就说扎猛子会怎么样,当我们扎猛子的时候,潜入水下例如10,由于受到水压的作用,我们的肺会被压缩,肺内压强与周围环境压一致,绝对压为200 kPa,氧气的分压也会同比例上升到40kPa(常压空气中为20 kPa),这个时候氧气进入血液是非常容易的。

        随着在水下屏气时间的延长,肺内氧气逐渐被机体消耗(仅有一口气),氧分压逐渐下降,当达到氧气不足以维持机体消耗的程度时(降低到10-15 kPa左右),经过一系列生理调节,会促使你呼吸。当然在水中不能呼吸,这个时候就必然选择上升。当然不同的人耐受力不同,潜水高手往往更能耐受低氧。当你在返回水面的过程中,随着水压降低,肺内压逐渐降低,氧分压也同比例降低,显然这个过程呼吸交换的效率逐渐下降。极端情况下,会出现血液中氧分压超过肺内氧分压的情况,通过扩散原理,血液中的氧气会向肺内扩散,出现逆交换。

       要知道这个时候血液中氧分压本已不足维持身体的需要,特别是不能维持脑对氧气的需要。继续下降这就非常容易会出现类似脑暂时供血不足的表现。人一下就发生意识丧失,表现为先上浮,然后突然失去控制,下降到水下,由于机体缺氧引起的呼吸动作,开始会在水下吸入水。惨剧发生!

          更不幸的是,发生这种情况时,水面人员几乎不会感到任何异常,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从上文中我们能体会到,高手由于耐受低氧的能力强,发生这种惨剧的机会更大。

    为避免发生惨剧,建议:

        1、游泳时尽量不要扎猛子;

        2、如果一定要扎猛子,尽量不要潜水太深,一般不超过1问题不大;

        3、深度比较大时,绝对不要屏气时间太长,特别不要逞能。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420815.html

上一篇:潜水历史和潜水病的发现
下一篇:为什么潜水必须逐级减压

28 张南希 吉宗祥 侯成亚 郭桅 朱志敏 吕喆 刘让华 丛远新 赫英 茹永新 杨华磊 陈绥阳 谢鑫 刘建彬 王修慧 唐常杰 周永胜 孙正平 李学宽 罗帆 杨秀海 水迎波 王继华 zhangling yinglu wujile2006 zzjtcm dulizhi95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