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成果导向下的科研活动 精选

已有 7743 次阅读 2012-10-13 15:5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office, style

 

 

科研活动当以问题为导向,看看在科学上大部分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都是这样。今年的化学奖给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医学奖给了关于细胞转化研究的,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给人类认识自然提供最基本的知识,也就是说从全人类角度,提高了我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例如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从开始受体的识别,但后来对这一受体基本结构的认识,再到最近关于精细结构,特别是受体工作机制的认识,构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人类认识自然,尽管是对一类蛋白分子的认识历史。这样的工作,即使不获得诺贝尔奖也不能掩盖其重要贡献。

有人说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距离诺贝尔奖很远,甚至有人认为越来越远。其实没有必要过分悲观,更没有必要过分乐观。至少从研究水平上考虑,现在的研究能力比过去要强许多,现在中国学者的国际视野也是历史上最广阔的,国家和政府重视自然科学研究的力度也是最大的,虽然可能是在科研氛围,科研管理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我们虽然不可以把诺贝尔奖作为科研的目标,但我们又无法在这种与诺贝尔奖无缘的状态中释怀。当然即使我们偶然能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可能也是象征意义超过实质意义,因为我们在整体实力上距离科技强国实在太大,差距不是一次甚至几次的诺贝尔奖能缩小的。

放眼周围的科研人员,大家都会自然地把成果作为科研的第一位目标,科研成果有什么?论文、专利和各类奖励。而各类奖励又是依靠各类专利、论文、应用情况。应用情况是以各类应用证明为依据的,而这些所谓的应用证明仍会存在许多变数,有的证明可能是假的,有的证明是作出来的,但不一定是可靠的,有的所谓的效果不一定存在,有的经济价值可能是依靠欺骗和坑害消费者获得。所谓的社会经济价值的评价很难获得客观的评价。论文和专利似乎好一些,但在当前论文和专利泡沫的时代,又有多少论文具有知识价值,有多少专利具有转让意义。在一切把形式作为内容,把知识的载体等同于知识的科研环境下,各类所谓的奖励都逐渐变成评价科学家的唯一依据。大家都竞相比较成果级别,竞相比较成果数量,没有人关系成果本身的创造性。中国的科普一直都作不好,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许多成果无法科普,因为一旦让普通人了解到成果的真相,普通大众会马上对许多科研成果大失所望。因为虚假的,表面光鲜,内心糟粕的成果实在太多,都属于见光死的情况。

把中国所有的科研成果奖励都拿出来,成立一个中国科学技术奖,用于评价世界各国的各类科学成就,一个学科只给一个,一个学科1000万人民币,用中国的钱,奖励给那些给人类科学作出贡献的人们,也许不是一个坏主意。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622166.html

上一篇: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聪明受体
下一篇:科研思路胜于研究技术

23 陈楷翰 武夷山 印大中 吴浩宇 陈安 曹聪 吕喆 屈林 许培扬 方琳浩 张强 肖振亚 戴德昌 张星元 褚昭明 刘艳红 史彭慧 张华容 zhangling lftkf starstarstar hmaoi zhouguanghu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