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氢水可对抗运动引起的血液酸化

已有 5616 次阅读 2014-1-9 12:23 |个人分类:氢气医学临床|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2007年日本学者发现氢气的生物学效应以来,已经有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明氢气水对许多氧化损伤和炎症相关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特别是在辐射损伤、糖尿病、系统炎症、结肠炎、关节炎、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效果明显。也有人发现氢气水可以缓解运动后疲劳,对抗动物剧烈运动导致的乳酸增加。

最近塞尔维亚Stari DIF运动科学健康中心Ostojic SMStojanovic MD,在Research in Sports Medicine发表一篇关于氢气和运动损伤相关的文章,研究发现氢水可以影响运动导致的人体酸化趋势。

正常人血液的pH7.35-7.45之间,机体维持正常pH主要依靠体液强大的缓冲作用,另外依靠肾脏呼吸对影响pH稳定的因素进行调节。如果因为疾病原因pH无法恢复正常范围,导致pH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则属于酸或碱中毒。人体运动时,尤其是超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由于糖酵解过程等的加强,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增多,此时可造成肌细胞内的pH值由安静时的7.0左右下降到6.3-6.4之间,动脉血液pH值由安静时的7.4下降到将近7.0。但运动引起的机体体液pH变化往往是暂时性的,是运动肌酸性代谢产物的产生率与体内调节机制暂时失衡造成的,不属于临床医学中的代谢性酸中毒范畴。运动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十分罕见,但由于组织酸性程度容易被掩盖,也能引起一些器官功能异常,例如可因为神经肌肉功能下降导致心血管呼吸功能异常(Cairns,2006)。普通运动诱导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剧烈运动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也具有不同特点,因为后者的典型改变是因为ATP过渡消耗导致线粒体质子大量释放,导致细胞酸中毒。早期控制运动后酸中毒的方法是使用碱性物质如小苏打碱化血液,虽然在短时间高密度训练期间暂时使用小苏打可以产生一定效果,但也会出现明显副作用,例如会导致胃肠道激惹、代谢性碱中毒和钠过载等问题。

考虑到氢水对许多炎症和氧化损伤的明显效果,是否也可以作为预防运动引起的血液酸化的手段。为证明氢水对运动引起的血液酸化有预防作用,该研究让健康男性志愿者每天饮用2升富氢水,连续14天。结果发现,和安慰剂对照相比,富氢水不仅可以提高志愿者血液基础pH,而且可以明显提高运动后血液基础pH。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实验共招募健康男性志愿者52人,其中26人每天饮用2升富氢水,另26人饮用等量普通水。分别于实验前(0天)和第14天采集2次(运动前空腹和运动后)动脉血监测动脉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和碳酸氢盐浓度。这是典型的血气分析方法,动脉血气分析系指应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液的pHPCO2PO2值,并计算出HCO3AB)、SBBBBETCO2等参数。其作用主要有判断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紊乱。结果发现,和对照组相比,饮用富氢水组(14天后)空腹血液pH明显降低(平均降低0.0495%的可信区间为0.01 - 0.08p<0.01),运动后血液pH降低更显著(平均降低0.0795%的可信区间为0.01 - 0.10p=0.03)。血液碳酸氢盐水平明显升高(30.5 ±1.9 mEq/L vs. 28.3 ± 2.3 mEq/L; p < 0.0001)。所有志愿者都全程参加实验,没有任何不良反应的报告。这一研究支持将富氢水作为健康年轻男性碱化血液的一种安全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富氢水不是氢离子水,氢气是物理溶解状态,并不影响水的酸碱度,饮用富氢水碱化血液的作用和所谓碱性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目前学者认为,富氢水作用的本质只是氢气的作用,和水并没有任何关系。根据这一最新的人体实验结果,考虑到氢气本身的安全性,可以建议将氢气和氢气水作为部分剧烈长时间运动的保健用水,或作为提高相关运动项目成绩的一种手段。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1080/15438627.2013.852092#.Us1AY6W7JSU

Hydrogen-rich water affected blood alkalinity in physically active men..pdf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757391.html

上一篇:临床数据公开的争议仍在继续
下一篇:意大利干细胞治疗争端继续发酵

7 许培扬 孙爱军 张南希 杨金波 zhangling rosejump sun720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