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降血脂能否减少心脏病发作之争论再起 精选

已有 7047 次阅读 2014-11-19 18:51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之一,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主要包括胆固醇合成抑制剂(如他汀类)、苯氧酸类(如贝特类)、胆汁酸鳌合剂(如消胆胺)及其他(如烟酸类似物)等。抗胆固醇药物是否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发生率一直饱受争议。

依泽替米贝(ezetimibe)是由Schering-PloughMerck公司合作研制的新型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于200210月被FDA批准上市,商品名为艾泽庭(Zetia)。化学名称为(1- (4-氟苯基)-3R-[3-(4-氟苯基)-3S-羟丙基]-(4S-4-羟苯基)-2-氮杂环丁酮),分子式为C24H21 F2N03,相对分子质量为409.42ezetimibe降低患者胆固醇水平的证据明确,但这种药物是否能减少心脏病发作也存在疑问。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和其他降胆固醇药物对比,依泽替米贝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4%(这是否说明这种效应和胆固醇是否减少无关)。这种作用虽然统计学差异明显,但差别不是非常大,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个结果符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低越好的观点,只要能减少“坏”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哈弗大学波士顿布里格姆和妇女医院心脏病学家Christopher Cannon赞成这个观点。1117日,Cannon在芝加哥美国心脏学会会议上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这一新发现让默克等开发降胆固醇药物的医药公司暂时舒了一口气。

以降低胆固醇为作用的药物被批准的速度快,研究经费也少,但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就十分困难。胆固醇水平变化对药物反应的速度快,也非常容易检测。相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限。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招募大量志愿者参加才能获得足够进行统计学差异计算的数据。Cannon今天提交的研究IMPROVE-IT18000名患者参加,先后经过9年才完成。从这个角度看,医药公司肯定不愿意开展这种周期长,费用高,但是效益不一定高的药物。所以医药管理机构需要对这种研究进行针对性政策支持。

耶鲁大学心脏病学家Harlan Krumholz警告说,越低越好的观点只对低密度脂蛋白合适,但是并不能根据这个研究简单外推任何药物只要降低胆固醇就好。他说有很多案例说明这个观点不那么靠谱。



依泽替米贝是通过与小肠刷状缘膜小囊泡上膜蛋白NPC1L1结合,抑制小肠对饮食中和经胆汁输送到肠道中的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清和肝脏中的胆固醇含量。与胆酸鳌合剂不同,依泽替米贝不影响胆固醇酯、其他甾类、三酰甘油和维生素的吸收。药理作用与乙酰辅酶A-胆固醇乙酰转移酶(ACAT)的抑制及LDL受体的表达与否无关。

当与其他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联合应用时,依泽替米贝能这他汀类降胆固醇药效果的基础上,再增加20%的降胆固醇效果。

最新研究似乎说明依泽替米贝能影响心脏健康,但是2008年有学者发现这个药物对颈部和大腿动脉管壁厚度没有任何影响,而这一指标被认为时预测心脏病的重要参数。

最新研究增加了这种依泽替米贝正面效应的证据。他汀类也曾经被认为能减少心脏病发作,但是其他降胆固醇药物如贝特类药物的效果并不明确。

关于依泽替米贝的价值上周就被激起,一项对7364名心脏病患者和14728名对照组志愿者的遗传学分析发现,存在一种罕见基因突变导致NPC1L1蛋白失活,会导致小肠胆固醇重吸收障碍,而冠心病的风险明显下降。而依泽替米贝的药理作用正是抑制这种蛋白的活性,就类似模拟了这种基因突变。

http://www.nature.com/news/genetics-a-gene-of-rare-effect-1.12773

Cannon用临床研究数据来说明问题,他比较了9000名服用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的患者作为对照组,9000名实验组患者联合使用辛伐他汀和依泽替米贝。研究采用双盲对照,患者和研究人员都不清楚使用那类药物。9年后整体结果发现,辛伐他汀对照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4.7%,而辛伐他汀和依泽替米贝联合服用组为32.7%。(绝对数降低2%,相对数下降6.4%)。

西北大学心脏病学家Neil Stone认为,这项研究再次确认了控制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中心价值。但是,Stone警告说这个临床研究参与者属于高危患者,这也是研究心血管事件为提高研究效率通常采用的作法。这一研究结论不能简单外推到低风险人群。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药物的作用不仅是降低胆固醇,不能简单地将这种效果归功于降低胆固醇。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844668.html

上一篇:透明大脑技术可用于神经功能分析
下一篇:宇宙中生命的元素

3 张南希 唐小卿 董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