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新抗生素或可解决药物耐受问题 精选

已有 9538 次阅读 2015-1-8 21:49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缅因州一块草地下方土壤中细菌能产生一种新的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可能对解决抗生素耐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尽管这种抗生素仍然没有开展人体实验,研究发现,病原菌不容易进化出耐受该抗生素的能力。这一新研究今天发表在《自然》,研究负责人是波士顿东北大学Kim Lewis教授,报道的新型抗生素被命名为teixobactin

动物实验发现,teixobactin能有效治疗小鼠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在培养条件下,teixobactin可成功消灭结核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两种细菌是造成皮肤、血液和肺部感染的重要病原菌。teixobactin也能消灭炭疽杆菌和梭菌,这两种菌是导致腹泻的重要原因。Kim Lewis教授说,如果一切顺利,2年后将开始teixobactin的临床试验。如果在人体实验获得成功,这可能为人类战胜耐药菌感染提供新的工具。

用于发现这种抗生素的关键技术设备是一种能培养土壤细菌的装置,利用这种装置将能发现更多新型抗生素,这种装置能将无法培养的细菌变成可培养,这将对发现更多来自细菌的成分提供可能。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生物化学家Gerard Wright对这一技术非常赞赏。

2014年,WHO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后抗生素时代,是警告许多细菌出现耐药,许多病原菌无有效药物对抗,新世纪大量患者可能会因为普通细菌感染死亡,似乎是回到抗生素发现前的时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已经从医院扩散到社区。2013年,已经48万新增多药物耐受结核感染患者。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许多著名的抗生素都是上世纪中叶被科学家发现的,这些抗生素本质上是一种微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为竞争资源杀死其他细菌的工具。但是科学家并没有发现teixobactin,原因是Eleftheria terrae等细菌无法进行实验室培养。

 

  IChip device allows 'unculturable' bacteriato be studied for their ability to produce antibiotics.

Lewis和同事Slava Epstein建立了一种培养E. terrae细菌的新设备iChip,这种装置能利用土壤中的天然成分,培养出土壤中的单一细菌,培养过程中将这种装置埋在土壤中,土壤中的成分能通过扩散进入装置内,帮助细菌利用土壤中的营养生长。一般情况下,只有1%的土壤细菌能进行培养,利用这种装置可以让50%的土壤细菌生长。科学家对1000中土壤细菌的克隆进行测试,以观察这些细菌是否能阻止S. aureus的生长,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了25种潜在的抗生素,其中teixobactin是最有应用潜力的新型抗生素。所以说这种teixobactin最有潜力,是因为这种抗生素将让病原菌难以产生耐药性。Teixobactin杀死细菌的方式是结合细菌细胞壁的脂肪酸,大部分抗生素的作用目标是蛋白质,细菌容易通过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改造,以逃避抗生素的作用,但脂肪酸的结构相对稳定,细菌很难应对。虽然不能预测临床是否能成功,但这种策略确实让科学家有很大兴趣。虽然不能说细菌绝对不可能产生耐药,但能产生的几率非常小。



虽然研究证明这种抗生素能杀死结核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但病原菌的类型非常多,因此仍需要对更多细菌进行验证。

毒性是许多抗生素最终失败的原因。动物实验发现,Teixobactin几乎没有任何毒性,说明这种抗生素安全性比较高,当然人体的安全性也需要验证。

不过,teixobactinG阴性细菌没有杀伤效果,G阴性细菌也有一些恶性致病菌如肺炎克雷伯菌,这种细菌几乎可对所有抗生素耐药。不过利用iChip技术将能寻找到对抗G阴性细菌的理想抗生素。

Naturedoi:10.1038/nature.2015.16675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098.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857622.html

上一篇:氯胺酮抗抑郁神药能减少自杀
下一篇:B淋巴细胞发现50周年纪念日

12 余国志 胡九龙 李亚平 李土荣 肖里 常炯 杨顺楷 张南希 biofans shenlu yunmu luxiaobing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