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k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kf

博文

学导式创新教学吸纳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导式创新体系漫话2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斯拉夫语学院 学导创919

已有 3643 次阅读 2019-9-19 14:17 |个人分类:学导式创新体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319学导式创新教学吸纳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导式创新体系漫话2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斯拉夫语学院 学导创919


【注:本文取材互联网,经笔者取舍加工整理,在此谨向原作者致谢。】

      

 

学导式创新教学吸纳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列积极因素: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1-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1-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1-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习者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差异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

 

2 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  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1)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

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

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4 【学习】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

----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

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是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过程。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3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联系""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协商有"自我协商""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4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

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

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而非支持"")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5 【教学】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在教学中,首先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提倡情境性教学,力主具体和真实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引导的方法包括:

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11【自学】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学生可以从知识结构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12【解疑】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因此,广泛重视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知识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15 【教学】提倡情境性教学。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的建构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切都要围绕这种最终目标来进行。

同时,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为此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authentic task),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

 

 

 

20【学导式教学目标是提升五元智能促进人才创新成长】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

 

===10 领悟知识:科学创新的基础在于知识准备,因为创造不能凭空乱想,知之甚少或知之不多是无法创新的。惟有知之甚多,才能为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肥沃而宽广的土壤。

====学习活动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4 思维力:创新还要锻炼思维的批判性,因为习惯和传统是创造的顽敌。当然,避免狭隘性,培养虚怀若谷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品格也是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方法。

===40)实践能力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和能力。因此,当代教育学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具有如下的特点: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虽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指导下所从事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但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由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工具、机器、设备等)和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等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构成的,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要受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所制约。只有按照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进行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的结果能为人们提供现实的物质成果。所以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2 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进行的活动,它能够为人们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

3】实践是社会的活动。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的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的,所以实践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是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以及科学实验。这三项基本形式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力在心理学中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有两层涵义:

一是指已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已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成就测验来测量;

二是指潜在能力,即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通过学习与训练后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与可能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性向测验来测量。

心理潜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只是各种能力展现的可能性,只有在遗传与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才可能变成实际操作能力,心理潜能是实际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而实际操作能力是心理潜能的展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由此可见,实践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完成该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做法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去做、去实际操作、体验和表现,实现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自主、参与和合作。

===50创新意识:

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新需要,引起某种创造动机,表现出创造的意向和愿望,这种创造意向和愿望就是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它以感知、记忆、思考想象等能力为基础,体现着智力品质的综合性,并表现出目的性、探索性、求新性和超越性的基本特征。

----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得以发挥得前提条件,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能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创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或新产品。

 

 

 

【学导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由此它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所不同。

----人类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未必如此。学生既可以从实践,从学习具体经验开始,也可以从学习间接经验、现有的经验、理论、结论开始,同时补充以感性经验。

-----从教育的功能上看,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仍是主要的,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以及学生的原有经验紧密相联。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251-1198621.html

上一篇:学导式创新教学的变式:翻转课堂-学导式创新体系漫话1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 学导创
下一篇:学导式创新教学吸纳了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学导式创新体系漫话3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斯拉夫语学院 学导创【919】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