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宇之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Know

博文

Princeton 生活小记(3)

已有 10007 次阅读 2011-1-23 11:34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图书馆, 研究生, 计算机, 期末考试, 高年级

这一篇介绍一些零散的事情。

1. 工作时间
计算机可以远程工作,所以很多人都会在其他地方工作,大家呆在实验室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大概10点到6点。而一些高年级的研究生索性住在纽约城里,平时有事情才回学校。教授更自由,理论上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是自己安排的。

平时大家看起来都挺轻松,早10点晚6点。但是有两段时间明显感觉不一样。一段时间是PLDI‘11的截稿期前2周(11月中旬),编译组长期占了一个会议室,专心冲刺,晚上、周末都不休息,他们老板周末也过来督工。这次他们一下子投了3篇,祝他们好运吧。另一段时间是期末考试,大家似乎一下子变得非常刻苦,有的去图书馆上自习,有的在实验室通宵看资料。

但认识的一些物理系的人,因为需要做实验,经常会晚上12点以后才回去,有时甚至通宵,很疯狂。当然他们白天去的也会晚一些,12点以后,据说一个原因是晚上的实验环境更好一些。


2. 考试
计算机系的研究生课程考试有两种选择:一是要成绩,ABCD那种;另一是只要“通过”“没通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如果对课程很感兴趣,希望全程学下来,那么就选择第一种,做作业、做Project,有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比例;如果希望平时少花点时间做作业,那么可以选择第二种,只要参加一次考试,要么通过拿到学分,要么不通过就当什么也没有学。

一般来说,和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那些课程都会选择第一种方式;而一些只是感兴趣的课程,那么可以选择第二种。我不清楚这样设计的初衷,但对于学生来说,第二种方式确实给他们腾出不少时间参与到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来。因为课程的作业和Project要花的是将确实非常多,而这似乎在美国那些大学中又非常普遍。


3. 英语听说能力
来美国之前,我总是觉得到了美国就可以飞速的提高英语听说水平了。但三个月过去了,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并没有什么提高。主要原因,主观上是自己的主动性比较差,没有多和外国人好好交流;客观上是是在美国的中国人已经很多了,很多时候依然是浸泡在中文环境里。

和周围的一些学生也交流过,大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年龄越大的华人口语反而越好。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同类相居,八十年代到美国留学的中国人相对较少,能聚集起来的人并不会太多,所以他们接触的主要还是西方人。那一代人的英语基础相对差一些,但是因为环境需要他们改变自己,所以反而现在的英语都很好。导师81年到美国,据说当年在耶鲁当助教时,有学生抱怨说听不懂,但现在他的口语非常清晰而标准。

仅2009年就有快10万中国留学生涌入美国,华人社区越来越多,生活也越来越便利,连很多东亚餐馆里面的服务员都会说中文。我肯定不愿意脱离华人团体,但我也很想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我尝试过看带字幕的电视和演讲,但效果有限。我现在能想到的其他方法就是多参加一些活动,多认识一些外国朋友。看来语言的提高没有什么捷径,还是只能靠自己多练习。


4. 计算机会议论文审稿
计算机领域的主要成果都是发表在会议上,会议每年都会组织一个Program Committee(PC)审稿、决定录用情况。Princeton计算机系的很多教授都是本领域的专家,自然经常会成为PC成员。但有一点让我比较佩服的是,我听到好几个教授都是自己审稿,而不会把任务派给学生。比如导师Kai几乎从来没有个学生派过审稿任务;而系主任Andrew Appel是PLDI'11的PC成员,新年过后他第一次到我们办公室找他的博士后聊天时,说道他“利用新年假期已经把PLDI文章审完了……”。

我想,文章在这些大牛手里审稿无疑是比较幸运的。计算机领域的会议之所以比期刊更有声誉,一方面因为它从投稿到录用一般是3个月,比需要2年审稿期的期刊快很多,所以大家更愿意把最新成果发表在会议上;另一方面,它的审稿很严格,ACM很多会议都是严格控制数量,比如系统结构领域,ASPLOS、ISCA、PLDI、SOSP、OSDI等会议,一年200篇左右的投稿量,其中30~40篇论文录用,每篇文章5个Review,大约1000个Review,一般有40个PC成员,再加上几十个外部审稿人,平均到每个评审人的文章已经不是非常多了。所以他们会比较认真的去看这些论文,我几次投稿经历也证实这一点。比如,我们有一篇文章的Review有近3700字。

不仅如此,这些大牛还很乐意把他们喜欢的文章推荐给其他人。最近看到ASPLOS'11上有篇文章落到了Berkeley的David Patterson和Stanford的John Hennessey手中,不仅文章被录用,还被两位牛人推荐给了Intel CEO。于是,文章还没有正式发表,作者老板已经被IBM和Intel邀请去先作报告了。( http://www.tektalk.org/2011/01/20/intel-ceo%E6%AD%A3%E5%9C%A8%E9%98%85%E8%AF%BB%E7%9A%84%E6%96%87%E7%AB%A0%E3%80%82%E3%80%82%E3%80%82/ )

看到这篇ASPLOS论文最后致谢中写道“We thank our ASPLOS shepherd, David Patterson, and John Hennessy for their feedback and encouragement”,感觉这些牛人对晚辈的指导确实是不遗余力的。  (Shepherd是计算机会议中常见的控制论文质量的方式,即使论文被录用,很多论文还会被安排1~2名Shepherd来帮助作者修改论文。Shepherd会提出修改意见,包括文章结构怎么调整、补充什么实验等,论文经过多次修改,最终需要得到他们的同意才能正式提交)


5. 令人震惊的自杀
新年第一周,我们便得到一个让人非常震惊的消息——系里一位五年级博士生自杀了。

他把自己的遗书公开了,并希望大家帮他转载。从他的遗书来看,主要是因为小时候4岁受到了性侵害,给他心理造成巨大阴影;而长大后,又因为拒绝加信仰基督教而被父母逐出家门,切断经济来源;但他很有才华,通过自己写软件来缴大学学费。而这一切,他从来都没有与别人说起,甚至和他一起生活多年的舍友看到他的遗书都觉得完全不是生活的他。这位学生能力很强,他的软件全世界已经有几百万人在使用。导师Edward Felten是Princeton最新成立的CTIP中心的主任,去年刚被任命为第一任美国联邦交易委员会的首席技术官,2011年1月开始去华盛顿工作。这一切,让所有人都会觉得他将来会有非常好的前景,但他却依然无法缓解内心的黑暗和痛苦。

这个事件引起了社会上很多思考,如此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不归路呢?1)虽然这个事情主要是学生经历和家庭的原因,但学校已经意识到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于是向全体人员发送紧急邮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大家已经开始思考应该怎么保护小孩?收到侵害后又该如何治疗小孩的心理创伤?3)大家也在反思家庭宗教现象。基督教在美国非常盛行,家庭宗教很常见,许多家庭从小就向小孩灌输圣经。很多基督徒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认为他们信奉的才是真理,才是真正的神。所以,一旦有家庭成员选择放弃基督教,如何处理与家庭的关系?一段时间内,学校里、当地媒体、网络上,大家都在讨论这些问题。

我并没有想那么多,但这种英年早逝的事情就发生在身边,真的让人扼腕叹息。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4166-407097.html

上一篇:Princeton 生活小记(2)
下一篇:Princeton 生活小记(4)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