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这样说发烧可以吗?与丛远新博友讨论

已有 6408 次阅读 2010-5-18 13:46 |个人分类:个人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进化, 医学, 发烧, 发热

这样说发烧可以吗?与丛远新博友讨论

 

先说:丛远新博友息怒。

午饭后发现一条丛远新的留言:老师,您帮评评理吧,看科学网都成什么了?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5679

 

赶紧点击链接,读读远新博友的文章。

读完了,觉得有必要说几句外行话(没有认真思考啊!)。

1.        我不是医生,我没有学过医学。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相信医学,相信有良知的医生。当然我们要相信科学。

2.        发烧(发热):发烧就是体温超过了正常的体温。发烧的原因有很多这个结论是肯定的。恒温动物(包括人类)体温调节的机理很复杂,简单说是身体产热和散热这两个过程平衡的结果。哺乳动物正常的体温37度摄氏度左右 (当然为什么是这个温度,本身就是个谜),也有高的(40度左右),鸟类的体温普遍高,在40度左右吧。

3.        如果发烧,不能随便吃退烧药是对的,但是挺着不检查、不吃药,也是不可以的。所以,相信医学,相信好医生。相信科学的医学,相信有经验和良知的医生。

4.        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性思考和分析。但是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是马上就(希望)可以运用的,尤其是医学研究。实验研究的结果是有局限性的,实验结果是需要重复的,是需要在不同条件下重复的,也是需要不同样本(取样很重要)的… …不可以随便按照一篇研究论文的结论来解决人命关天的事情。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是有极限的,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

我的观点说完了。不知道远新博友可同意?

 

再闲聊几句外行话

读博士的时候,看过一本书《我们为什么生病》(推荐有兴趣的博友读读,非常好的一本书)。作者从进化的角度阐述了疾病的产生原因,也建议一直排除进化论的医学院应该开设《进化生物学》课程,当代的医生应该懂点进化论。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叫:《达尔文医学》。

 

所谓的发烧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是有适应意义的。一般的病菌如果是适合在机体的正常温度范围内(如37度左右)生存的话,那么动物通过升高体温是可以杀死病菌的。所以,一旦感染发生(各种原因),机体的温度会自动上升,从进化上说这是机体的适应行为,是一种应激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所以,适当的高体温对于受感染的机体是有利的。如果这个时候退烧,那些由于温度升高还没有被杀死的病菌会重新焕发青春,并且这次反攻的势力已经大大加强了,一般的升温已经不起作用了,一般的药物也不起作用了(短时间内,这些病菌已经经过了几次自然选择!能够活下来的就是精兵强将,个个是精英!)。这就是,说医生在没有确诊发烧的原因之前,随便退烧,有些时候是有代价的;确诊后,烧退下来了,随便停药也是有代价的。

 

但是,高温对于机体的某些组织是有很大影响的,如脑。如果体温超过一定的高度,很短的时间内,高烧会致命或把大脑烧坏。所以,善良贫穷的劳动人民在这这个关键时候使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物理降温,用毛巾蘸凉水放在额头上。这种方式农村出来的人都应该有过这种体验。发烧的时候,首先要保护大脑!农村里有些孩子就是家长不懂,孩子发烧把脑子烧坏了。唉,孩子倒是一生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父母确是度日如年。低烧,物理降温是可取的。长时间的高烧,是需要看医生了,大脑受不了。

 

最后说句不负责任的话:

幼儿、儿童、青年、老年人的体温不同(男女也不同),耐受极限也不同。所以,采取的方式也应该不同。幼儿体温38度左右,应该不是高烧,物理降温是很有效果的;但老人在这个温度就要重视了。孩子一发烧(按照大人的标准),就奔向医院打点滴,忙着退烧,需要慎重。要理性、冷静。科学对待,冷静面对,理性分析,是应该的。

 

一个好建议

有病(发高烧)找大夫,别扛着。

懂点医学是很有用处的,懂点科学也很有用。

隔行如隔山,这个理咱也别忘了。

 

江湖郎中,不可信。

道听途说,不可信。

 

下午还很忙,匆匆写几句,算是没有发烧的胡言,请博友们别误读。

再说一遍:俺不是医生,不懂医学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757-325811.html

上一篇:一直很困惑的两个社会文化现象
下一篇:俺老家的苦菜子和苦菜花

22 孙平 王桂颖 鲍得海 朱志敏 王号 钟炳 陈国文 刘立 马丽丹 金小伟 杨芳 柳东阳 李志俊 蔣勁松 耿文叶 李学宽 张旭 鲍海飞 丛远新 吉宗威 刘广明 焦宏远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