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兴趣和激情是学者的基本素质 精选

已有 7160 次阅读 2011-3-24 00:43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教育, 中科院研究生院

兴趣和激情是学者的基本素质 【原创+转载】

 

 

做学问,兴趣和激情是基本素质,直觉和悟性是创新的保证。

作为研究生,要注重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激发和调动自己的激情,重视自己的直觉,培养自己的悟性。

知识和经历,是另一保障。多读书,多思考,积累有用的知识;多动手,多实践,掌握必要的技能。多参与,多承担,多经历,丰富生活阅历。

学会找到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所,做合适的事情,这是生活快乐的保证,这是学业成功的保障。

 

新年里接受了研究生院【创新1+1】记者团的采访,胡诌一气。看过他们的采访稿,除了把我夸得有点过之外,基本意思还是我着力要表达的,见下面的链接。

 

另外,特别推荐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创新1+1】活动,很多优秀的导师和研究生的心得体验和感想,相信会对有些研究生一些启发的。

 

******************

链接:

 

【创新1+1】兴趣在左,激情在右—— 访动物所王德华研究

 

【新闻网讯 记者陈树钢】他是网络红人,经常在科学网博客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在诸多的话题中,研究生教育是他常谈常新的话题。最近的博文《研究生每天断网工作1小时可以吗?》发表后,推荐人数达59人,评论46条,王老师说得好王老师说得在理,好评声不绝于耳;对发生在当下的大事,他也时不时地吼两嗓子,博文《中国的危机不亚于日本地震》中的所思所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名中国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责任感。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德华研究员。他不仅是位优秀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名优秀的导师。

 

2011年初,王德华研究员和他的研究生赵志军博士,就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师生关系等问题接受了研究生院记者团的专题采访。

 

谈创新能力:直觉和悟性

 

创新能力听起来好像很玄的一个东西。我觉得最原始的创新就是不要把科学神秘化!王德华研究员非常平易近人,与记者的问答,如同老朋友间在聊天。

 

赵志军20067月博士毕业,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转眼间,他现在已经是山东聊城大学的副教授了。他认为:影响和制约研究创新能力的环节和因素应该有很多,而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背景,先进的仪器和齐备实验设施、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之外,还应该具有挑战思维,就是要在尊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善于和勇于在学术上挑战权威,不应迷信权威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王德华研究员强调首先要培养研究生的直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直觉,但做科研一定要有直觉。同样一个事情,比如在野外飞过一只鸟或跑过一只蜘蛛,有些人马上就会注意到,除了观察到一些行为,甚至身体的颜色、大小等等也会有关注。但有些人可能你告诉他半天才发现那里有一只鸟。已经指导了三十多名学生,对此他非常清楚,你看学生的思维你就知道了。你们在大学做理科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就很喜欢动手,有时候老师也感到他们比较烦,由于喜欢动手往往会把一些实验物品弄坏了。但喜欢动手的这些同学是有过经历的,即使弄坏了设备或者损坏了物品,他以后在遇到相似的一些问题或者类似的一些现象的时候,他的直感就会比一般人高。所以,要有直感,需要经历

 

王德华研究员认为直觉的培养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很重要的关系。但是在这个独生子女时代,条件好了,功利化现象也很严重。很多学生的兴趣从小就被埋没掉了,各种功课和课外补习班,使孩子失去了思考的空间,没有思考的时间。他皱了一下眉头,脸上露出了几分担忧,国外的孩子生活很快乐,也很有兴趣。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会逐渐培养起自己的兴趣来。家里自己的书架上,如果喜欢生物的孩子,生物学的书就多。你到博物馆去,就会发现有些孩子喜欢甲虫,有些喜欢蝈蝈,有些喜欢蝴蝶或鸟,这就是天性。我们国家现在缺少这些培养,你们自己想想有没有这个经历。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提供可以培养兴趣的经历,小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那是不可能的。兴趣是随着年龄而变的,如果说有一种兴趣能执着地保持下来,先不说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大科学家,但成为一个专家是没有问题的。

 

悟性,是王德华研究员强调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另一种核心能力。什么是悟性?王德华研究员举了达尔文这样一个例子:他到一个岛上,他观察到同一个地区那么多种鸟在一起生活着,动物吃的食物应该不一样。如果鸟类都吃相同的食物,资源很快就没有了,这么多年来这些鸟类怎么活下来呢?鸟类的喙的功劳,不同形状的嘴就吃不同的食物。达尔文雀已经是进化生物学上的一个著名例子了。从现象马上意识到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悟性。

 

那悟性怎么来呢?一是要有生活经历,二是要有学习经历。你发现的一种现象,可能很普遍很普通,但你突然间感悟到了。另外一个就是,看起来根本不相干的一些事情,你突然有想法把它们之间联系起来了,这都得利于你的经历和知识背景。王德华研究员解释道。

 

谈科研选题:重要最重要

 

无论硕士生、博士生还是硕博连读生,都需要研究课题的开题。现在生物学发展得这么快速,每年有这么多著作书籍,哪些工作还需要我们做?达尔文时代是博物学时代,他坐着船绕世界一圈回来就可以坐下来写书了,现在不同了,生物学研究进入了机理性探索时代,进入了基因组学时代,是信息综合的时代。那么如何选题呢?早在2008年,王德华研究员在他的博文中就给出了一个答案:选重要的问题,选有意义的问题,选大众感兴趣(关注)的问题。

 

什么是重要的问题?你要解决一个机理性的问题,如攻克艾滋病,那绝对是造福人类的事情。王德华研究员认为只要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或有涉及这些相关的问题的,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有哪些重要的问题呢?有些问题是很明显的,有些需要去探索挖掘。一是,在国家的层面上,科技部的973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二是重大的疾病问题,如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五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三是突发的事件,直接影响当前生活的问题,如SARS、禽流感、地震、突发性冰雪灾害、全球气候变化等。另外就是粮食问题、安全问题,如神舟飞船等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层次,我觉得,你可以从国家层面上,或者从你的学科理论层面上,再有就是从你的具体的看文献的角度来选择重要的科学问题。王德华研究员总结说。

 

什么是大众感兴趣的问题?那些与国家的重大问题或国计民生问题不是直接相关,是完全由个人兴趣引发的科学问题。比如说,什么样的女孩(脸型、体型)最漂亮?西方很早就有研究,我们国家现在也有一些研究。都说对称产生美,首先看脸型,再看体型,同时体型有些是沙漏型,有些是苹果型的,不同类型会产生怎样的婚姻后果,这些都是大众感兴趣的问题。王德华研究员津津有味地说道,气味很重要。关于嗅觉的研究,前几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那么多气味同时通过鼻子,如何分辨是香的还是辣的?科学家通过对神经系统和嗅觉系统多年的严密研究,发现了信息综合的途径。这些大众感兴趣的问题,一旦有新的结果就是当前人们羡慕NatureScience的文章。

 

当问及科研选题的禁区时,王德华研究员说:以前我们也热衷,但现在我比较不喜欢的就是,写一个东西,总是说国际上是怎么怎么着,这个在咱们中国是个空白,所以我们选择这个东西研究就填补了中国的空白,或者世界空白。现在我对这个看法完全不一样了,一个东西全世界都没人在做,那你要考虑你做的意义在哪里了。虽然我们可以说不是全世界的科学家都那么聪明,但也不能说全世界的科学家都那么笨。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没有人去做这个明显的普通问题,你说要填补中国的空白,或世界空白,中国那么多科学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重要问题,这是需要慎重的。

 

谈培养指导:重视每一个第一次

 

作为研究生新生,你一定要给我们带来新的东西。我们是一个集体,你来自不同的大学,一定要把你所在大学新的东西,带到我这儿来,不好的我们一定要去掉,好的要共享。在学期间,你给我们创造了什么新的知识。当你毕业的时候,你要带走什么东西。带走的肯定是你的能力,带走你的本事,带走我们组的好的文化和传统。这是王德华研究员给学生的要求。

 

三年或五年的时间,对于从事科研工作是非常短暂的。王德华研究员认为,研究生首先要完成研究所的各项要求,能顺利毕业,拿到学位。其次是要意识到读研究生并不只是发表几篇论文,重要的是能否真正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包括开题、实验设计、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写作方法和理论水平等。

 

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要贯穿在研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作为导师,王德华研究员非常重视学生的每一个第一次,第一次读文献,第一次写开题报告,第一个实验设计,第一次输数据,第一篇文献综述,第一篇研究论文,第一次论文修改,第一次学术报告等。他指出这是了解学生情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学生交流的好机会,第一次往往会给他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对他们以后的工作会有较大的影响。

 

最让我感动的是导师指导论文写作,我的英文比较差,王老师耐心批阅、反复指导修改,前后修改八次,直至第八稿才算基本可以。可想而知第一稿是有多么的差,但是老师没有半句批评,而是在写作的一些方面给予肯定,指出缺点和不足,并鼓励我继续修改。通过这次经历,我初步学会并掌握了论文的写作基本思路、方法和要领,也知道了发表论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写作水平从此有了很大提高,为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个经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赵志军回忆说。

 

谈师生关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王德华研究员的办公室放着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校训出自著名教育家启功教授对教育的深思和感悟。启功教授阐释该校训的基本含义是: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学为人师,就是要使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的模范。

 

我老是说在国内读研究生,尤其现在,师生之间就是一种缘分。你考的时候那么多院校你不报,最后就报了这个所,报了我这个专业。最后那么多考生,我挑来挑去挑了你,你说这不是缘分?对于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王德华研究员始终认为师生关系不同于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它有一种情分,也是一种缘分。研究生不是纯粹的劳动力,研究生是为求学而来,学生所做的一切研究工作不应该理解为是给导师做的,但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所耗费的所有精力则是应该的,是一种责任。

 

要选合适的导师,到合适的地方,做合适的事情。王德华研究员认为研究生要掌握这个原则,这一辈子都会受益。什么叫合适的导师?有的导师的水平很高,但不合适你;有的导师性格很好,也不合适你。所以你想得到啥,你如果说,老师的什么性格我都能够忍受,但这个人的学术思想我一定学到家,你抱着这个思想,就像徒弟跟师傅学艺一样,那你绝对能够学到一些’”

 

在众多学生当中,赵志军是王德华研究员比较欣赏的一个。提到他,王德华研究员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工作特别有计划性,所谓的计划性呢,他知道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我们俩一旦确定一个课题,他要做一个实验,需要什么动物和材料,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讨论过几次后,一旦确定方案,我就不用管很多了。每周他都会主动拿着记录本来,告诉我做了哪些实验,获得了什么数据。他总是带着问题来,听老师怎么解释,或者他自己有什么想法,你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这些就是瞬时的一种交流。办公室的电话响了两遍,我示意让王老师先接电话,他礼貌地拒绝了,接着继续说:第二个,他善于总结,集体观念比较强,他真是做了师兄的事情,为大家树立了榜样。毕业多年后跟研究组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有时候发现一篇好文章,他就赶紧给我们发过来。另外,最后一点,就是他毕业后,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独立地做出了成绩,这是一个年轻博士成功的一个标志。为什么呢?人家看你毕业之后,你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了什么,你不要光是发表你博士期间做的东西,这个东西对于自己业务能力和科学声誉作用不大,发表的文章再多都是导师实验室的工作,但是对你评职称很有用,对你找工作有用。你必须去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在自己创造的条件下做自己的工作,这就算独立了。

 

赵志军毕业后没有吃老本,他早就把博士论文的所有数据全都总结发表了。问及此事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没有特别的理由,觉得就应该这样作,也非常愿意和高兴这样作。我一直认为论文发表是实验的重要部分,当然完整的科学实验研究还应该包括文献阅读、文献综述、提出科学问题、实验可行性并撰写开题报告、实验设计和实施、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统计、结果描述等。有关发表论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许多学者做过相应的论述,我非常赞同需要发表论文的观点,但对于我而言,只是早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是尽己所能完整地完成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传统由至圣先师孔子所开创,为一代又一代教师所追求和践行,也为全社会守望和期盼。

 

谈未来发展:在科研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些

 

凭着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赵志军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看到许多同龄的同学和同事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经济上早已小康,自己还在辛苦的求学,有一点差距感,但他的工作并未因此而受到丝毫影响,他自豪地说:当我坐在实验室,我才会有充实感,才会体会实验带给我的乐趣,这才是真正的我。我希望在科研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些。

 

他做事情很执着。有些事情我很佩服他。刚开始,在地方上没有多少科研条件的,没有钱嘛,他那养老鼠的笼子,就是他在单位的地下室里自己动手编织成的。后来做出了成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申请到了。这在地方大学里面是不多见的。在地方上做点事情不容易,能坚持下来更不容易,所以我很欣赏他的执着和毅力。谈到这里,王德华研究员既感到心疼,又倍感欣慰。

 

在地方性大学从零开始创建自己的实验室的确很艰辛,这一点赵志军深有体会,因为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我非常喜欢所从事科研工作,并从中体会到了作研究的乐趣,所以认为我应该选择她,并把她坚持下去,不应该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我有坚持的理由——作研究的兴趣和乐趣,在坚持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特别是导师一如既往的理解、鼓励和支持,这是我能够坚持下来走到今天的关键。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坚持和不懈努力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先后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的资助。

 

最后,王德华研究员语重心长地给当代的研究生提了这样一段话:你要真想读研究生,就是说你要准备走科研这条路的话,一定要拍拍胸脯,问问自己是不是能够走下去。如果走下去,就是两条,一个兴趣,一个激情,有了兴趣有了激情事就好办了。如果说这两条做不到,那还是选其他路走好一点,毕竟做科学家不是唯一的一条路。它既然不适合自己,为什么非要逼迫自己去走这条路呢?

 

【问答王德华】

 

1、在浩瀚的科学史上,您最欣赏的科学家是哪位?

达尔文。

 

2、您觉得达尔文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当代研究生学习?

执着,敢于走到自然界去发现规律;创新,敢于用自己的思维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3、您认为中科院研究生教育最本质的特色是什么?

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4、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您认为最核心的是哪些方面的能力?

直觉和悟性。

 

5、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您认为应优先采取哪些措施?

促进的途径很多,一个是要多体验,拓展知识面,培养敏锐的科学嗅觉;另一方面是要多发问,任何一个现象总要问出几个问题来。

 

6、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您有何期待,或者不吐不快的问题?

做学问必须对其感兴趣,一定要有独特的见解,人云亦云肯定不行。

 

7、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您刚上研究生的起点,您将如何规划自己的研究生生活?

时代不一样,会有一些不同的选择,所以很难假设重新读研究生怎么读。但是,重新再选择的话,会不会再当科学家,或者做学问?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回答,如果你走过一遍再回去的时候,肯定还要走这条路。

 

8、一生中对你受益最大的五本书有哪些?

最受益的五本书还真找不出哪五本,现在很难说。小时候看小人书《三打白骨精》印象最深,读《西游记》、《青春之歌》有印象;上大学后,《红楼梦》、《雷》、《电》、《闪》、《家》、《春》、《秋》、《约翰·克利斯朵夫》、《红与黑》等等……,后来读研究生,主要读的是专业书了,读博士的时候开始读梁实秋的散文集,汪国真的诗集,蔡志忠的国学漫画系列等。现在很多很多的好书,眼花缭乱,很想读书,但精力逐渐不足了。

 

9、请您给当代研究生提一句建议?

你要真想读研究生,想走科研这条路的话,一定要拍拍胸脯,问问自己是不是能够走下去。如果走下去,就是两条,一个兴趣,一个激情,有兴趣有激情事就好办了。如果说这两条做不到,那还是选其他路好一点,毕竟做科学家不是唯一的一条路。它既然不适合自己,为什么非要逼迫自己去走这条路呢?

 

【问答赵志军】

 

1、您对研究生教育环境怎么看?

我认为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环境在逐步好转,研究生的待遇有了大幅提高,希望他们更能专注于学习和科研,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2、您是否认为,通过读研,您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跃升?

是的。

 

3、您认为,哪些环节和因素会制约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个问题太大了,影响和制约研究创新能力的环节和因素应该有很多,都有一定的道理。而我认为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背景,先进的仪器和齐备实验设施、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之外,还应该具有挑战思维,就是要在尊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善于和勇于在学术上挑战权威,不应迷信权威

 

4、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您刚上研究生的时候,您会如何规划您的研究生生活?

如果可以回到刚上研究生的时候,我会更加珍惜短短的几年时光,让自己过得再充实些。

 

5、您对自己将来的科研生活有什么设想?

我希望在科研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些。

 

6、您觉得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最应该拥有的是什么素质?

自信责任坚持

 

7、在浩瀚的科学史上,您最崇拜的科学家是哪位?

牛顿。

 

8、您觉得牛顿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当代研究生学习?

专注的从事一件事情,沉浸其中,并从中体会到无尽的乐趣。

 

9、您在研究生生涯中最感谢谁?为什么?

感谢我的导师王德华研究员,因为他不仅学识渊博,宽容、大度、严谨治学,对学生给予理解和悉心指导,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好老师。

 

10、请您给师弟师妹们提一句建议?

他们具有时代的个性自信,如果同时富有责任感,并且专注的从事一件事情,并坚持下来,应该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757-425667.html

上一篇:《幸福》之歌
下一篇:自信和阳光的学生受欢迎

23 曹聪 杨华磊 李学宽 吉宗祥 唐小卿 彭春艳 李泳 余国志 刘广明 邢志忠 孙学军 罗帆 张麟 郑永军 孔晓飞 吴明火 鲍海飞 何佳讯 孟津 姜永进 马旭 王晓伟 ahsys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