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我们组的80后博士研究生今天答辩了 精选

已有 6817 次阅读 2011-11-30 21:32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教育, 80后

我们组培养的“80后”博士研究生今天答辩了

(王德华)

 

“今天的(学位论文)答辩很出色。准备充分,讲解清晰,数据熟悉,非常自信,语速掌握较好。回答(答辩专家的)问题展示了良好的学术背景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祝贺!”

这是我对今天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我的第一位“80后”博士生的祝贺。

 

80后”这个说不出是褒是贬的称呼,标志着中国一胎化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一代长大成人之后引起的社会上的关注。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中国家庭传统、父母观念、学校理念、社会态度、价值取向等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不可估计的,相信社会学家会对此有所研究。

 

算起来,大概我从1994年开始作为副导师开始指导研究生,近20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尝试着建立了一些规矩、文化和传统。时代变化太快,研究组多年建立起来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导师的一些思想观念逐渐受到挑战,但真正受到冲击,应该说是从招收“80后”研究生开始逐渐有些感觉的。

 

80后”由于特殊的家庭和社会成长环境,如信息发达、物质丰富、社会观念巨变等等,有很多时代烙印,他们身上丢掉了很多东西,我们也感觉一些传统的东西在他们身上消失了。同时他们身上多了些时尚、流行的东西,多了些张扬、自负的东西,多了些孤独、封闭的东西,多了些反叛、任性的东西,多了些自我、利益的东西。喜欢我行我素,喜欢随心所欲,喜欢幻想和等待,喜欢“快餐式”的文化和生活。【特别说明:不是打击一大片啊,说事而已。】

 

说我的学生。近6年的研究生生活,从当初怯生生走进我办公室希望加入我们研究组的一个小男生,成长为一位在学术上能独立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摸索方法、寻找答案的年轻学者,从当初的内向羞怯、缺乏自信的大学生,到可以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字正腔圆地报告自己的研究发现。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学识在见长,学问在积淀,人格在健全,思维在成熟,视野在扩展,发表了英文文章,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今天衣着整洁、充满自信地站在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的演讲台上。今天的答辩报告应该是他近6年来最精彩的一次了,声音依然不高,但自信轻松,有板有眼,潇洒自如地演讲了近50分钟。面对中外答辩专家们的各种问题,中英文回答交替,虽然有些稚嫩,也显示出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对每个数据、实验过程的熟悉。听着他的演讲,想象着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心中感到了些欣慰和喜悦。

 

对“80后”的研究生,作为导师确是小心翼翼,尤其是想批评的时候,总是顾虑重重。对于缺少规矩意识的他们,缺少集体意识的他们,缺少责任意识的他们,缺少自控能力的他们,缺少组织意识的他们,总是想多说点希望,但又担心他们从心底里的抵抗情绪。他们可以对导师的邮件“故意”不理睬,可以对老师的安排“故意”忘记,可以心安理得享受其他同学的劳动成果,可以在实验室和办公室听MP3,可以在组会上让手机的音乐荡漾... ...许多许多的观念冲突和碰撞,碰得你脑壳嘎嘎响。在他们身上,的确可以体验到逐渐长大成人的历程和成熟的艰辛。【特别说明:还是说事,个别现象会影响大局,不是扣帽子啊。】

 

我们组的第一位“80后”博士研究生带了个好头,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也给了我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导师,宽容的态度、宽松的环境是需要的。作为研究生,严格要求自己,高标准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规矩意识、成人意识,也是必要的,对自己的成长无疑是有利的。走学术这条路,不管80后、90后,还是70后、60后,机遇靠自己抓住,机会靠自己把握。错过了,再不会属于你,走过了,再不会回来。走得远的,爬得高的,总是那些有追求的人,有计划的人,坚持的人,实干的人,清楚自己需求的人,牢记自己目标的人,能够克制的人,有耐力和毅力的人。

 

学生有了成绩,导师心里喜悦。

今儿个高兴。

(2011.11.29)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757-513455.html

上一篇:再说“环境”与“生态环境”
下一篇:特别想给研究生们一个建议

22 许培扬 王涛 武京治 李学宽 曹聪 吕喆 谢鑫 代爽 刘艳红 徐勤军 王光辉 梁建华 高建国 张强 唐久英 侯二飞 刘全生 高孟绪 陈筝 傅蕴德 niming007 zgg

发表评论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