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法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xuxia126

博文

夏粮喜获丰收的背后

已有 2664 次阅读 2011-6-22 08:52 |个人分类:事事关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经济学, 天气预报, 湖北, 我的爸爸, 朝闻天下

今天吃早餐时看央视新闻《朝闻天下》,一则消息“夏粮喜获丰收”引起我的注意。新闻中的一些镜头,确实令人振奋,小麦挺直着枝干,麦穗冲天,看起来非常饱满,镜头里的农民喜气洋洋,卖粮的农民看起来也很开心,毕竟期望9毛6可以卖到1块钱一斤。可后面的镜头揭穿了真相:专家说,投入100元,可以增长40斤粮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投入和产出明显不符合经济规律。
我的爸爸妈妈依然在老家种麦子。今年北方大旱。每次给妈妈打电话,问到爸爸和哥哥在做什么时,她总会说,又去抗旱了。她给我算了一个帐。今年的小麦浇了4、5遍,因为农田水利建设的滞后,配套的设备没有跟上,所以哥哥浇地时基本上都是用的汽油或者柴油。每亩地,除了人工和设备投入外,每浇一遍地的燃料成本是30元。算下来,仅算投入,每亩小麦的抗旱成本已经达150元了。若只增产40-100斤,农民的农业收入不仅没有增加,还是减少的。况且麦子的收购价格1元/斤是一级小麦的价格,而妈妈目前卖的的麦子的价格只有0.98元/斤。
去天门调研时认识的农民会经常给我发来短消息。记得最近一次发来的消息是问我湖北的天气预报。他告诉我,棉花秧苗因为没有水而旱死了。而沟里渠里都没有水可浇,一直依赖地上水资源的湖北农民在大旱面前束手无策,这和我老家多取地下水不同。我不知道后来他的棉花种上没有。或者即使种上了,最近湖北的旱急转涝,会使他有好收成吗?
中国的农民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乃至世界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在市场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获得丰收并不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他们仍默默的奉献着,正如我的父兄,没有丝毫怨言。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1287-457905.html

上一篇:找到救命恩人
下一篇:唱红歌

4 李学宽 侯成亚 王号 wujunlin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