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生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teclife 记录个人点滴;破译外语文章;好好生活,天天向上:)

博文

关于生涯规划课程考试的杂感

已有 4822 次阅读 2010-6-7 00:1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生涯规划

关于生涯规划课程考试的杂感
李思敏
 
 
学校为大一的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研究生助管,我担任了两个班级的监考。其实这种类型的课程是很好的,也很有意义,不过,此类是否要与其他课程一样采取卷面考察的方式,值得商榷。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把它列为一个考试科目,学生考完了,内容基本上也就忘的差不多了,还不如把它设为实践课,同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每个学期末进行考评(可以发放问卷或者上交心得)。
个人认为,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卷面考试倒是一件可以花费较少功夫学习的容易活儿,因为老师常常会规定考试范围和参考书目,不过卷面考试的局限性很大,考察的东西也多是一家之言,比较片面
时代变了,由“车床式”教育生产出来的“螺丝钉”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世界快节奏、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时代要求有个性、具有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接班人,而不是装满教科书文字的容器,所以,大学教育的重点应该从注重知识积累转到发展学生独立人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向上去了。大学教育不应该仍然停留在教学生“想什么”,而应该教学生怎么想,鼓励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指导他们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想法的正确性,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
教学生怎么想,首先要了解学生想什么,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希望学到什么,他们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到这些东西,教育者要做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达成他们的目标。当然,采取这种比较理想做法可能需要较高的成本,包括增加课程、聘任相关专业的老师、配合合适的硬件设施等等,另外,完全遵照学生的意见还可能使大学担负毕业生与社会工作岗位需求脱钩的风险(比如某些专业毕业生过多而一些专业毕业生奇缺)等等,但就现行的硬性规定式的大学教育,教育者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尝试一些小改革,观察一下效果,以避免教育中的武断,避免一味地追求量化标准,或是追求方便管理的原则。
但有时候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作为学生的我们不是缺乏选项,而是缺乏做出自己选择的机会,而我认为,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这种选择机会的一条可行途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等沟通。教育不应该仅仅有老师的声音,还应该有学生的意见和反馈,有了交流,才会有教学相长。
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1991年,美国锡拉丘兹大学校长肯尼斯·肖率先提出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形成了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教育局面,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另外,美国大学的教育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有传统的讲授(lecture)即“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外,还有如讨论(semenar)、辅导(tutorial)、实验(experiment)、角色扮演(role-play)等等,提倡学术自由、鼓励学生表现个性、提出有创见的主张的开放的教学态度为学生提供了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而英国分类教学、日本的科技产业园、法国的实践教学基地也都渗透着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力的教育理念。
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本本”,局限于纯粹的知识记忆,因为知识其实是一种认识世界的途径,解决问题的工具,人类自我提升的阶梯,如果本末倒置,知识不是为人服务,而人却为记忆过多的信息烦恼、因为受既定知识的限制失去了自己的天性,我不得不说这是很可悲的事。不知道,面对当今这个朝着个性化、多极化发展的世界,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是否做好了与时俱进的准备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7859-332894.html

上一篇:关于做学问的一些思考
下一篇:幸福在身边

1 马臻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