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我看研究生科普研究项目

已有 2902 次阅读 2012-5-6 16:1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 科普

2010年以来,中国科协连续发布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来项目,而2012年的项目申请则达到400多份。55日,2012年度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开题论证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项目负责人(研究生和博士生)就各自申请的项目进行了开题论证。论证会上,各课题负责人集中介绍了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而专家则就有关方面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给予指导性建议,以期该项目能够取得预期效果,达到培养科学传播人才,锻炼科学传播研究能力等目的。

总体来看,博士生作为课题负责人要好过硕士研究生,毕竟博士生有更多的参与项目的机会,对于项目的框架,运作等有更多的了解,但是也不尽然,毕竟有些课题负责人对科学传播还不甚了解,毕竟隔行如隔山。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传播,更不用说如何做科学传播方面的研究项目了,当然我个人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三四年也知之甚少,所以也没有发言权去评论过多。但是连续参加三年的开题,我个人感觉还是应该给广大课题负责人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首先第一个就是科学传播是什么的问题。我想对于非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生来说,至少应该去了解一下科学传播的有关内容,包括概念,内容,渠道,形式,受众,对象,评估,当前的主要模式和研究进展等,这些东西未必需要从专业的书籍和期刊中去知晓(如果条件允许,当然最好不过),当前的一些文件和网络资料就足够了。而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传播,对科学传播也没有什么想法,我想这个项目执行起来是十分困难的。

其次就是想做什么的问题。每个研究项目都有相应的目的或者说标的物。对于要做什么应该有清晰的想法,但是不要包罗万象,什么都想做往往什么都做不了。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来说,从一个小的口径切入往往更能够锻炼个人的研究能力,同时也更能得出预期的研究结果。这里我比较赞同刘孝廷教授的说法,“窄小精深新特奇”。往往很多研究生什么都想做,比如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和农村科普,很多项目负责人都计划开展调查问卷,但是对于调查问卷的目的以及内容则涉及很少。而且很少考虑到地方性知识或者说传统知识的问题,这样一来大而化之的结果并非是项目的初衷,也未必会有项目负责人所预期的效果。科学传播包罗万象,但是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要面面俱到,首先经费有限,其次人员有限,再次时间有限,如何把这些有限的条件充分利用起来,探寻某个方面的问题就足够,项目发包方也未必希望得到一个不是研究报告的研究报告。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避免“四拍”的出现(拍脑袋,拍胸脯,拍大腿,拍屁股)。

再次就是怎么做的问题,这也就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的问题。研究方法不一定统统都是调查问卷,更不是望远镜的远眺式观察。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调查方法的运用要取决于项目本身的性质以及要求。文献的梳理,深入的访谈,案例的调查都是十分有用的方法,但是如何让研究方法为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服务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身板硬套不会达到目的,有时候往往会消弱研究效果,本来打算小试牛刀,但结果却让自己垂头丧气,这不仅没有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往往会有人才流失的潜在危险。因为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慎重。

最后就是和谁做的问题。团队精神是当前比较重视的一种合作精神。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研究团队,对于促进项目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对于非科学传播领域的项目负责人来说,应该在项目组内加入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人员,这样既有利于互相学习,也有利于研究项目的进展。单一化的研究团队有时候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更多的借助外脑,为我所用,会事半功倍。同时还要多咨询,多请教,科学传播领域的专家也有很多,这些专家也有着深厚的积淀,他们也更希望看到年轻人对科学传播充满热情,因而也一定会对于相应的研究项目给出各自的建议。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567803.html

上一篇:网络谣言的疏与堵(仅指科学方面的谣言)
下一篇:没有边角余料的科学 原载《科技导报》 2012 30 (12): 80-80

2 赵星 刘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