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普与科学传播

已有 4093 次阅读 2013-11-17 12: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石顺科在《科普理论研究进展》一文中认为我国科普理论研究的发端姑且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而现在当我们说到科普的时候,我们还会谈到科学传播(SC),公众理解科学(PUS),公众参与科学(PES),同时很多学者也主张科普等通过与科学传播。

对科普理论或者说科学传播理论进行梳理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通过这种梳理工作,应该可以看清楚科普与科学传播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辨析。

前几天在和同事探讨科学传播学科的时候,我提到了美国科学院于2012年和2013年举办的两次scienceof science communication论坛,这个论坛谈到了科学传播中的一些宏观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一些关注,被认为是国际上科学传播学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另外一方面,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也在致力于设立科学传播或者科普的学科。不过科普与科学传播在国内能否画上等号呢?

在2000年,就有学者(吴国盛,刘华杰等)提出了科学传播的概念,并且提出了三个科学传播发展的三阶段论,当然这是对传统科普的一种反思和跃迁,用科学传播替代传统的科普也反应了国内学者紧跟国际科学传播领域的发展脉络。同时在《公众科技传播指南》(英文版)一书中,也有国际的学者对一阶传播、二阶传播和三阶传播进行了辨析。我们关注于科学传播的不同发展阶段,但是很少有人对传播科普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比如传统科普的源流,传统科普在当前中国存在的必要性,为什么中国的现状是传统科普与科学传播并存,传统科普与科学传播存在的不同社会情境是什么等等。

在传统科普阶段,一个模型—缺失模型—是其重要的理论假设。该模型认为公众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而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科学知识,通过知识的灌输和传播可以让他们形成对科学和科学研究支持的态度和观点。这种理论假设把科普看作是一种单向流动的自上而下的过程,而科普的对象或者说受众则是一种期待被知识填满的空瓶子,他们无法提供自己的反馈。其实公众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就一定会支持科学吗,或者说就一定对科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态度吗?答案是未必,因为已经有众多的研究致力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公众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并不必然和他们支持科学的态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科学的不确定性问题,公众对科学以及科学家的不信任等问题的出现,公民意识开始觉醒,这就要求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自己的事情,科学家也被迫向公众传播科学,一方面他们要向公众阐述科学研究的益处,以便让公众知晓科学研究与他们福祉改善之间的关系,另外一方面科学家也要通过向公众解释科学,从而获得支持和研究经费。因而科学传播开始替代了传统的科普,因为科学传播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科学家要理解公众,公众也需要理解科学,二者的互动和交流才能真正促进科学的发展。当然随后出现的公众理解科学似乎还是有一定的理论预设,因为是公众去理解科学,而不是科学去理解公众,当然科学研究应该理解公众的需求,但是还没有看到很多有关科学理解公众的阐述和研究。公众参与科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更加体现了科学传播的综合性,并开始探讨科学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位置,因而出现了一系列做法和案例,比如公民陪审团,科学咖啡馆,科学商店,共识会议等等,甚至有学者认为科学传播植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和理论。

个人认为,在国外科学传播的研究中,随着科学传播,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等概念的提出和扩展,科学传播的界限开始扩展,他包括了传统科普,科学教育等一系列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行为;因而科学传播替代并扩展了传统科普的主张。但是,在国内来说,可能完全用科学传播替代科普还并不可取,或者是否可以说国内的传统科普应该包括科学传播呢?当然这样说的话,就应该扩展传统科普的外延和内涵。如果这个说法不成立,那么至少可以说在国内传统科普与科学传播应该是并存的,关于这个说法,我想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我国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用科学传播替代传统科普并不现实,虽然我们在努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在城市或者说成熟的社区中,科学传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广大公众开始思考科学与社会或者与自身生活的关系,他们参与民主决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涨,这可以从一些应急事件中得出类似的结论,比如针对PX项目的散步行为等。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传统科普还有广阔的存在空间,他们接受着政府等相关机构开展的科普活动,从中学习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甚至有些地区的科普工作还不能完全覆盖到。所以似乎可以说城乡二元化结构决定了科普的二元化结构,一方面是传统科普,另外一方面是科学传播。

其次,从事科普或者科学传播的研究人员在传统科普与科学传播中纠结着。他们追随着,有时候也会引领着国际科学传播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并且把从国际上学得的理念、理论和方法进行内化,运用到自身的研究工作中,但是这种内化又脱离不开国内的社会情境,甚至有时候还会发生一定的心理冲突,毕竟我们的传统科普与国际上同行的科学传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匹配性。研究人员在用法上把科普和科学传播等同起来,特别是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但是在实践层面上,科普还是一个运用频率更多的词汇,也是一个更通用的做法;从事相关工作的实践人员也更多地采用传统科普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有时候我们用国外科学传播的理念解决着国内科普的问题。

通过对传统科普与科学传播的比较和分析,可以了解二者的适用情境,从而探讨国内科普与科学传播并存的现状,也为更好地理解科普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

PS:希望对此有兴趣的各位可以一起研究讨论,争取一起做一篇相关概念辨析的论文。(希望有人与我联系啊 呵呵)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742441.html

上一篇:第五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成功举办
下一篇:代拟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开幕式发言稿

5 曹聪 刘欢 蔡小宁 高峡 Vetera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