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也说说科学家回复邮件的问题 精选

已有 6090 次阅读 2014-2-19 09:1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学报官微发了一篇关于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回邮件的文章,细读之后有些感想,于是赶忙提笔写下来。

整篇报道的观点在于文章的结尾:

科学家都不太愿意和擅长向普通公众、外行专家、媒体解释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在大多数人眼里,科学家都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有时还会遭到误解。

 

不过,我还是想为科学家辩解,这绝不是科学家的错。如何能激励科学家主动与公众沟通?如何能为科学家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如何能帮助科学家与媒体、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些问题恐怕值得好好思考。

其实,不回复邮件的科学家不仅中国所独有,国外肯定也有,这从一些博友的回复中可以看到;另外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不回复邮件,这也可以从一些博友的回复中看到。但是我这里想说的是科学家为什么不回复邮件以及如何让科学家更好地回复邮件。

一方面原因正如文中所说,科学家们都很忙,忙着自己的科研项目,忙着发表自己的成果,还有些忙着申请项目,管理团队,等等。他们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来一一回复邮件。既然成果已经发表了,记者的采访可能就不太重要了,因为考核标准是出了多少成果,而不是接受了多少记者采访,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了哪方面的科普工作。

另外一方面这也折射出了科学家和媒体记者之间存在着误解或者争议。有很多科学家可能有过亲身经历,他们栽在了记者手里。断章取义,夸大其词,不当引用等等都让一些科学家对记者敬而远之。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接受采访,不与记者进行接触,不发言,no comment总要好过自己的一些comment被误解。这个方面的问题要从双方下手,科学家应该承担科学传播的技能,让自己的成果被广大公众所熟知,因为广大公众不会去查阅学术文献以了解科学的最新进展,大众媒体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同时与记者打交道的时候科学家也应该掌握一定的技能,这种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培养出来的,目前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趋势已经要求科研项目中增加科普任务了。而作为科学家团队或者说科学家所隶属的单位也应该有相关的职责和部分,以协助科学家开展科普工作,他们应该辅助科学家进行相关的科普工作。从记者方面来说,他们也应该了解科学家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原则,在采访之处应该先阅读一下相关的文献,并且尽量了解一些科学术语的大概意思,这样在和科学家沟通之中也不会再问一下小儿科的问题。记者应该和科学家成为朋友,而不是用的时候你是大爷,不用的时候你就是孙子,更不是敌人。这种关系的维护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需要从日常做起。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因而记者的报道中内容的精确性应该是关键环节,特别是涉及到科学问题的时候,不懂的地方就应该主动联系科学家进行补采或者寻求支持,而不是断章取义,更不能用煽情的标题党获得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前面也断断续续提及了一些,那就是科普现在还不是那么重要,至少在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中还没有得到关注。做一百场科普报告,接受一千次媒体采访还不如发一篇SCI文章呢。你说这种情况下,谁愿意浪费时间去接受采访。但是这种情况的循环往复,就会更加加重科学家和媒体关系的紧张。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加强媒体科学传播技能的培训应该是三管齐下,形成联动的机制的。

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科学家可能就不会不回邮件了。不过话也不能说的过于绝对,只能希望这种情况变得罕见。最后说一句,国外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也经常不回邮件,至少我给有关机构和科学家也写过邮件,回复的真没几个,也许是俺还木有名头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768800.html

上一篇:加强科技工作者科学传播技能的培训
下一篇:《科学家生存指南-科学传播》第一章-离开象牙塔(1)

3 曹聪 李欣海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