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流动探索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qjiang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Associate Prof., Ph.D.

博文

论文署名之中德差异再剖析 精选

已有 11726 次阅读 2014-5-18 18:32 |个人分类:感受德国|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最近,不止一位科学网博主都提到了论文署名的中德差异。

总结来看,普遍情况是

德国:谁写文章,谁是第一作者,也是通讯作者,老板只要最后一个作者。其他作者由第一作者和老板商定。

中国:谁写文章,谁是第一作者,老板是通讯作者。其他作者(甚至包括第一作者)由老板决定。

可以看出,最明显的差异就是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中德两国博士生的地位问题。

在德国,博士生相当于半个到1个职位,老板发工资,博士生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位工作,还要承担课题组或者系里的某项工作(负责一个或者几个设备等)。

因此,德国老板通常将博士生看做是工作人员,而不仅仅是学生。于是在科研成果论文的体现上,博士生是主体,是整个论文工作的责任人。老板仅仅体现为是group leader。

在中国,博士生是什么地位?高校之间差异很大;科研院所之间差异很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差异也很大。但根本上,博士生的地位就是导师的学生。

既然是学生,如何对论文工作负责?关键是学生自己也这么认为。于是,顺理成章导师成了这个论文工作的主体,而学生处于了从属地位。有的时候(比如,学生成了本科生),学生甚至可以变得可有可无(这个最近很火)。在这样的思维下,导师天然地成了通讯作者。在中国,大家都把这理解为责任作者。一个学生能负得起责吗?可笑的是,一旦文章出了问题,负责的还都是学生。

这种差异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

德国博士生对自己的工作很自信,这点从他们参加会议作报告时就可以看出,很是激情四射。由于来自导师的约束很小,他们的工作通常具有很大的创新性,这也使他们能够很快在学术上独立起来(如果他们自己想的话)。

反观中国,博士生由于长期受到导师的影响,有的时候甚至是压制。大家所期望的创新就可想而知了。这也导致中国博士生在学术舞台上缺乏自信,学术独立的路很长、很艰难。

当然,学生当通讯作者也有一个弊端,不得不提。

在德国,博士毕业后能进入学术圈的其实不多(没有详细考证)。我们组里1个博士生,有2篇PRL,去了企业。马上有1个毕业,也有1篇PRL,也打算去企业。这就导致一个问题,若干年后,对这些文章内容有兴趣的人,想要联系这些通讯作者,可能会有些困难。因为,他们的学校邮箱可能早已停用或者作废。

但是,好在这些group leader们通常有完善的网上主页,很容易跟他们联系上。

反之,国内的好些教授们就要“神秘”些,要获取他们的邮件地址,找他们的文章要比找他们的主页容易得多。

近年来,中国博士生待遇明显提高,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博士生地位低下的问题。

反之,给你这么多钱,你就越应该听话,好好给我干活!

一个导师,如果仅仅把博士生当做自己的学术工人,那么所谓的创新就无从谈起。一个导师,如果总是害怕学生超越自己,独立起来,和自己竞争,那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只是句口号!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310-795565.html

上一篇:小绿人,小红人
下一篇:A "trully"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22 刘立 喻海良 刘安金 霍艾伦 罗会仟 肖振亚 水迎波 李东风 赵龙岩 郭胜锋 王永林 王军军 王春艳 王超 黄育和 王军强 李万峰 XuexingLu lbjman htli liweihao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