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itym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citym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博文

做了挺好,不做更好 VS 成果一大片,应用看不见

已有 3245 次阅读 2011-10-27 17:03 |个人分类:技术相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最近参加一些会议,听得一些人在议论科学研究,对科研者及科研课题的评价是:做了挺好,不做更好!感觉让一部分做科研的人汗颜呀!
 
已经有些时间,人们对科研讨论已经比较深入了,比如为何中国没有NB奖、为何老是缺失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其实除了各种各样的体制、机制、导向等因素外,科研者在自娱自乐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什么时候“拉出来溜溜”,拿出来“晒晒”,可能很多人就不敢这么玩了,不敢这么娱,不敢这么乐了。
 
 
延伸阅读:成果转化链断裂 “成果一大片”“应用看不见”
 
“万里长征”只走第一步

  “研究人员为何热衷于写文章?因为在科技评价考核中,论文数量代表了科研水平和能力。而在实验室获得的成果要走向应用,还有比实验多得多的后续工作要做。然而,后续工作没有显示度,不能发表文章,研究人员不愿意做。”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惠兴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指出,研究人员一般用几年时间做出样机和原理,发表许多论文,把能力展示出来,却不会再把工作向生产第一线推进。由此,中国出现了“成果一大片”而“应用看不见”的现象。

  龚惠兴进一步分析,一项成果是否成功,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证明。但中国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得到一项实验室成果后,往往急于报奖。获得奖励,就表示得到了认可,表明了成功。而很多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他讲述,某科研单位研制出高铁驱动与控制系统,立即申报当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而温州动车事故证明,该成果并不成熟。当年8月,该成果在科技奖评审复审中被取消了。

  成果转化链断裂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各种各样指挥棒的偏差,许多研究人员钟情于争取项目、发表文章和申请专利。科研机构的许多成果处于休眠甚至死亡之中。同时,一些真正从事成果转化的人却被边缘化。

  “研究人员大多愿意从事前沿研究,导致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的链条断裂。”上海交大研制的镁合金新材料就出现了“内冷外热”,这种材料在吸震性能和耐高温方面有很好的优势,能大幅提高发动机性能,被GM、波音和日立公司紧盯,在国内却没有企业具有应用能力。她认为,在我国的创新链上,成果转移的中间平台十分短缺。

  马德秀介绍,美国也有类似情况。不久前,美国奥巴马政府反思,为何很多发明成果在美国“开花”却在日本“结果”?为此,美国政府将出资10亿美元,在大学周边建立一批制造转化工程,链接大学与企业间的创新断层。

  异曲同工,上海交大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于2010年在学校周边成立了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全新的体制机制,整合社会资源,谋求创新突破。

  建立独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为完善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在全国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以组织名义向全国政协递交了一份提案。

  提案认为,目前我国科技评价指标不够科学,科技成果评价程序不尽合理。在九三学社组织的万人问卷调查中,有78.5%的科技人员认为,当前项目评审结果不公正;67.0%的科技人员认为,成果鉴定不真实;有87.7%的科技人员认为,科研成果评审和评奖需要“公关”。

  九三学社中央为此建议: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改变目前决策、立项、组织和评价不分家的做法;重大科技项目要经过独立的专家委员会评估和论证,重大项目实施过程要有独立的专家评估和监督,项目成果要由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验收等。

  提案建议,要探索建立政府负责经费分配与监管,科学基金会等社会中介组织负责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机制,逐步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分离的科技管理体制。

  来源:中国科学报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347-501668.html

上一篇:集、约与集约辨析,兼论集约用地的五个层次
下一篇:2013年中国论文超过美国?

1 宋敦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