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itym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citym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博文

“合理房价”说

已有 3977 次阅读 2012-3-25 09:03 |个人分类:土地相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合理房价

    今年两会后,关于合理房价的讨论如过年放鞭炮——此起彼伏,全民关注。这些年来房价高企,人民希望房价能回归合理成为主流。那么房价怎样才算合理呢?

    1、计算公式说。网上盛传“民间合理房价计算公式”:“2011年当地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平均人口×合理房价收入比(6年买一套房)/90平方米”,之所以除以90平方米,网友解释称,是因为建面90平方米是大户型和小户型的分界线。(http://www.cq.xinhuanet.com/2012-03/22/c_111686762.htm)。据此大家计算很多城市的理论合理房价。

中国各城市合理房价

http://news.sohu.com/20120322/n338549844.shtml

    2、成本收益说。实际山房价包括三大块:购地款、建房款(所用杂费及配套费等)、利润。如果购地款不下来,后面的空间就有限。这里引用网上关于重庆成本的报道: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重庆开发企业营销负责人以南岸区的中档商品住宅成本来举例,该区域一正在热销的新建高层商品楼盘,现在卖价为套内7500元/平方米,拿地时楼面地价摊到2000多元/平方米,加上建安、税费等,单价至少要到建面6000多元/平方米,而转换为重庆普遍的计算方式,套内单价正是每平方米7000元出头,因此,并没有多少下探空间。 “去年以来,重庆的商品住宅利润率已经降得非常低了,年底时,不少楼盘甚至一度低于成本价走量。”该人士称,比如,主城一些楼盘成本价在建面5500元/平方米以上,但市场成交价却一度出现过单价6字头。(http://www.cq.xinhuanet.com/2012-03/22/c_111686762_2.htm)。

    3、承受力说,或者成为心理价位。有人认为合理房价是“合理房价应是跳一跳能够得到”。这其中以自己工资为主购房,再借一点、父母亲戚帮衬一点,这样好像是心理价位。仍然引用重庆的例子。

    重庆晨报记者做了一个随机调查显示,其中,大部分人认为主城区中档高层商品住宅套内均价6000元/平方米的水平,是现阶段一个比较合理的心理价位。 正准备在渝北一带购置新房的主城居民汪竹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她很希望重庆主城房价能够回到四五年前、套内4000—5000元/平方米的时代,这样,她两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一平方米。但是,考虑到物价上涨的背景,她认为如果现阶段购房,6000元/平方米的价格算是比较合理。这就是说按照她目前的收入水平(房价和工资可能都会涨),购买一套70平米的房子大约需要12年时间。

    4、租售说。有网友按照自己经历推算,提出一个计算公式:合理房价=房屋月租*300(大于等于房价)。(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7158945)该网友意思是通过比对租售关系来进行合理房价推算。有人计算了北京的租售比,推算了合理房价。租金:54.75元每平米每个月,54.75乘以200等于10950,54.75乘以300等于16425,所以北京的合理房价应该在10950元每平米到16425元每平米之间。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2907.htm

    5、综合说。有人认为合理房价不是一个公式可以解决问题的,需要考虑区域、城市以及城市的不同地段。房价与物价有关系。中国房价不能完全参照国际惯例,应该考虑中国实际情况。因为国外购房是自己行为,而中国人购房是家庭甚至家族行为等。使房价回归合理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房价体系,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采用不用的住房供应体系。

    无论有多少“合理房价说”,但对合理的探讨远非于此,其他与合理有关的内容太多,比如合理的学校布局,如何合理?仍然需要深入讨论。本人认为,在中国,任何事情参照国际惯例一般都有进行修正,向上或向下修正。比如租售比,国际上1:200-1:300,我们国家可能要修正到1:300-1:500合适。

    怎一个“合理”了得?)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347-551459.html

上一篇:“人人报基金”
下一篇:初步形成节约集约用地八项制度体系

1 黄晓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