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天堂-Sarac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araca 靠近植物,贴近大自然,心情故事,点滴记录!

博文

梦幻的天蓝色——大花万代兰的秘密 精选

已有 4029 次阅读 2023-10-15 21:21 |个人分类:认识植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大花万代兰.png

图1.  观赏兰中的一枝独秀:大花万代兰 Vanda coerulea Griff.

      众所周知,兰科的合蕊柱就是雄蕊的花丝与雌蕊的花柱和柱头愈合而成的柱状结构。其形态结构在近28 000的兰花家族里,变化多样、精彩纷呈,是划分亚科、族和属的重要依据。然而,关于兰科合蕊柱的形态结构多样性及形态建成,人们知之甚少。本文介绍了大花万代兰的合蕊柱形态结构,以它为例,展示大部分兰科特有的合蕊柱结构多样性的“冰山一角”,借此吸引更多研究者去关注。

       万代兰属为兰科树兰亚科的一类大型附生兰,约有40多种,生长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我国有10种,分布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长期以来,约有由于花型硕大,花色艳丽,花期较长,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为园艺杂交育种上的重要亲本。其中,大花万代兰就是该属中的一枝独秀,其株型较大,气生根发达,革质叶片较长,花序粗壮,稀生数朵天蓝色花朵,异常美丽。栽培良好的条件下,大花万代兰株型可高达1米以上,气生根可长达1~2米,花朵繁多,花色呈浅紫、深紫或纯白,花期可从十月到次年三四月,具较高的园艺观赏价值,是值得重点开发利用的优质观赏兰。

大花万代兰3.png

图2. 大花万代兰的花形态(1-2)和合蕊柱结构特征(3-5)

       大花万代兰开花时,花型硕大,花色鲜艳,为观赏兰花中稀有的浅紫,透着天空蓝的梦幻,带着若有若无的方格斑纹,给人清新愉悦又过目不忘的印象。它的花型两侧对称,花冠硕大如宽厚的手巴掌,花萼与花瓣相似,分不出彼此,基部变狭扭曲,上部宽大舒展或边缘波状反卷。然而,唇瓣却细窄如带,同短粗的合蕊柱相对而生,被外轮花萼和花瓣一起簇拥着成为了大花万代兰的“花心”。

      花心虽小,但令人惊叹兰花的多姿多彩的秘密全都集中于合蕊柱。这枚小小的合蕊柱,呈半圆柱形,也呈浅紫色,从上到下,依次为花药、蕊喙、柱头腔和柱体。瞧,雄蕊的花药位于最顶端,由深紫色的花药帽和金黄色的花粉团构成。雌蕊的柱头位于花药下方,凹陷为心形的柱头腔,刚好与金黄色的花粉团大小相宜。

      不过,你不用担心大花万代兰的花粉团会落入同一朵花的柱头腔,似乎有自花授粉的趋势。在漫长的物种分化和适应性演化中,大花万代兰为防止自花授粉,在花药和柱头腔之间衍生出一个特殊的结构,叫做蕊喙。瞧,现在这个发达的结构正好位于花药和柱头腔之间,构成了一个肉质如厚唇或厚舌状的挡板,阻断了上端花粉团自然落入下端柱头腔的可能性。同时,当你注意到大花万代兰的花药成熟时,揭开深紫色的花药帽,露出一对金黄色的花粉团时,你禁不住会惊叹植物的生存智慧的绝妙之处。这不仅仅在于蕊喙的分化,还在于它可以把一个花药室的所有花粉揉成一个致密坚固的花粉团,并附上了一枚硕大如吸盘状的透明黏盘及短小的黏盘柄,把来自两个花药室的一对花粉团黏连呈一体,构成了大花万代兰的花粉团器,成为自带双面胶的散粉单元。

大花万代兰4.png

图3. 大花万代兰的花药帽和花粉团结构特征

   因此,兰花的花形态结构不仅是分类系统重建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其传粉适应性演化的主要内容,期待着更多的研究去揭秘兰科合蕊柱的多样和神秘。

备注:

   长期以来,带着本科生和研究生一直专注于兰科花形态和发育的基础研究,得到国内植物学核心期刊编辑的鼓励和支持,陆续发表了相关的文章。据此,受《广西植物》编辑的邀请与厚爱,抽空整理了一篇介绍大花万代兰花形态特征的科普小文,以传播兰花多样性保护知识。相关链接见:https://mp.weixin.qq.com/s/rCbDFC-VPONsqGBzciCx1A。

张锦,张辉,李璐*,王艳萍,彭习江,2019.珍稀濒危植物大花万代兰的花粉团发育及其分类学意义.西北植物学报,39 (7): 1143-1153. 

http://xbzwxb.cnjournals.com/xbzwxb/article/abstract/20190701?st=search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4526-1406027.html

上一篇:植物漫谈开课之问
下一篇:第一场雪时收到新书 — 《中国石斛属花形态图志》出版后记(1)

15 郭战胜 胡泽春 李学宽 孙颉 宁利中 尤明庆 崔锦华 朱晓刚 陆仲绩 郑永军 杨正瓴 王从彦 杜占池 马鸣 木士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