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哲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S 交流思想,启迪智慧 chencook@163.com

博文

从真实数字看农村教师水平

已有 3643 次阅读 2010-4-15 15:42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农村, 教师, 贫困地区

有研究表明,在国家实现对所有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仍存在相当严重的辍学现象。而完全因为家庭贫困原因造成的辍学已经很少出现,学生“厌学”取代家庭贫困成为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而造成“厌学”的原因是贫困导致的师资业务素质低下、教育教学条件落后;以及“应该教育”对学生身心的摧残、学校教育内容脱离农村的实际。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落后最根本原因在于师资队伍的落后。为了对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准确的认识,开展此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发现贫困地区由于经济的原因,很少有优秀的教师能够在这里长期任教,而由民办教师转正来的公办教师,构成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主体,而且还存在一定数量的代课教师的现象。而这些民办教师由于信息资源比较闭塞,他们很少有专业提高培训的机会,基本上是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应付教学。这种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高机会的缺乏,使得不少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探究、创新意识的能力不强,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加显得力不从心,更别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了。首先请看下面有关教师情况的调查数据:

1:调查地区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

 

初中

中专高中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总计

25岁以下

 

2

3

 

 

5

25~35

6

5

9

31

1

52

35~45

 

2

11

8

 

21

45~55

 

8

21

5

 

34

55岁以上

5

26

15

2

 

48

合计

11

43

59

46

1

160

从这一表格中,我们确能对贫困地区的师资状况有个大体的把握。从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呈现出明显的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结构,而根据对其他地区的调查数据来看,也基本呈现这一状况。目前的教师队伍基本表现出如下基本规律:

一.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

年龄在45岁以上的教师有82人之多,占到了教师总数的“半壁江山”,而且这些老教师大都集中在小学,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伯伯阿姨教中学”的局面。他们几乎都是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虽然他们曾经为这一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这些教师做为学生的时候正好经历了“文革”,许多教师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无论是在备课还是上课的时候,都相当吃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句空谈。

二.教师学历普遍偏低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虽然该地教师当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有46人,专科学历的59人,学历水平并不算太差。但实际的情况是,这些教师的学历几乎都是参加工作之后通过函授或自学考试取得的合格学历,如果只考虑第一学历,专科学历仅有28人,占教师总数的17.5%,且这些教师有23人在中学工作,在小学工作的仅有5人。而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只有两人。这与城市教师的学历水平是无法相比的。

教师的学历是否与其教学能力相适应呢?答案也是否定的。许多已经拿到专科学历或本科学历的教师,由于人到中年,知识更新与现代教育改革和知识更新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教师对电脑、手机等新知识的结受都成了问题,更别说他们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了。笔者曾经用三天的时间教给某位已近耳顺之年的教师使用手机,但最终的结果是无功而返。责任并不在教师身上,因为他们大多是高中甚至初中毕业的民办教师和代课老师转正,是凭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观念落后也在情理之中。

三.优秀教师流失,师资队伍不稳定

对于数据中出现的中年教师人数过多问题,我们调查了该地教育部门的负责人,他告诉我们“从历史上来看,教师队伍当中每年都会补充进来一些年轻老师。但由于咱们这里比较穷,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比较差,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当许多青年教师成长为有才华、有特长的骨干教师后,都想方设法调到条件比较好的城镇学校任教,即使刚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也有很多人没有把心思用在教学上,而是考虑寻求升迁或调动的机会。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咱们这些贫困农村的中小学很难留住优秀教师。所以出现了“哑铃”形的师资结构。

对于优秀教师离开的原因,待遇偏低是主要原因。由于贫困县地方经济水平的原因,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相比,存在严重的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调查地区一位姓刘的老师告诉笔者:“他去年定上小教一级的职称,目前的工资也就1400多元,而向西只有几里地之隔的枣庄市的学校,由于地方经济条件较好,我这种情况能拿到2100多元,而向南几十里地的江苏省的学校,却能拿到2400多元。我们付出了相同的劳动,但待遇相差如此之大,怎能让人心里舒坦?”

而生活条件差也是令许多优秀教师离开的原因。山口小学由于地处山腰没有水源,吃水要走一段很长的山路,所以很多优秀教师不愿到这里来;而木山小学也曾发行深夜狼叫把新来的教师吓跑的事情。地方政府虽然现在安排年轻教师到镇驻地统一居住,但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居住地之间的山路却成了年青教师们的负担。

四.政策开始吸引优秀大学生农村从教

伴随着国家扩招和新毕业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近年来国家也相应的起动了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政策。新兴镇近年也得到了这一政策的关怀。其中于2006年有两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到这里任教,2007年又来了两名。2008年和2009年,全县统一招考事业编制人员,又分别有一名专科生、两名本科生和一名研究生到这里来任教。从形势来看,这样确实有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担心的问题,2006年来任教的两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已经考取公务员走了,2009年来任教的研究生按照县人事局的政策,在乡镇小学任教两年后可以调动到县城工作。还有两名本科生也表示,如果有好的机会他们会想办法调动到好的学校去,目前两人当中一人打算考研,另一人正在准备公务员招生考试。国家政策能够吸引大学生到农村来是好事,但是政策如何留住人才,让人才能够长期为农村服务却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五.不能忽视“临时任课教师”

调查时令笔者难以相信的是该地区还有7名“临时任课教师”的存在,在实现了教师工资由财政统一发放已后,虽然这里教师工资是少了一些,但也能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国家也从财政政策上给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扶持。缘何这里还会存在临时任课教师?

分管教育的副镇长为笔者算了一笔帐:核定教师编制时,该镇初中共有在校生838人,小学共有在校生2426人,按照国家制定农村初中师生比为118,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3的教师编制比例,该镇的教师编制人数为:,838/18+2426/23=152人,但是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的原因,出现了有的学校一个年级只能招到十几人,所以班级数量比较多。有个学校出现了7名老师教6个年级的现象,但如果按照国家制定的师生比,该校教师却超编。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地主政府只能使用临时任课教师。

由于教师缺编,这里普遍存在着教师跨年级、多学科代课兼职现象,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农村的一、二年级的教师基本上是“包班”教学,也就是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由一名教师全部兼任。而许多教师由于个人业务素质等原因,不能保证一些课程的正常开展,令开足开齐课程成为一名空话。

六.劳民伤财的教师培训

调查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些教师对新教材教法的渴望,对教师培训的期待。但实际的培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培训开班轰轰烈烈,培训中却走过场,培训后按兵不动。很多的培训成了变相收钱,发本教材让老师自学,影响了培训质量和声誉。各种培训只注重了量而忽视了质,培训的质量和实际效果不能满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而真正有质量的业务培训,却要交一定的培训费,对于贫困地区的学校和教师来说,这是可望而不可求的。如何对农村地区的教师进行真正能提高质量的培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是除了经济的贫困之外,很多人一生的活动半径也没有超过几十公里。面对教育改革的需要,他们渴望有实效的培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位官员告诉笔者:“新课程改革的时候,国家级的培训一般十几天,到了省里也要培训一周左右,市里变成二三天,县里一般只有一天,而真正到了农村学校,却变成了发教材自学。虽然上级要求新课程“不培训不上岗”、“执政上岗”,可又有几位老师没有拿到新课程的上岗证?他们又参加了几天培训?从培训当中又学到了什么?”所以要想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培训是必须的。

2009年开始,政府也尝试利用网络对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可实际执行的情况怎样呢?全镇8所学校,只有两所学校的34台电脑能够上网,而这些电脑要满足160名教师的学习需求,资源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即使每位老师都有一台电脑,可他们当中确有60%多的人不会使用电脑。即使会用电脑,农村老师原来的知识基础和对教育理论的掌握,使用他们不能理解主讲老师的培训内容。而授课老师过于注重理论性的说教,并不能解决农村教育的实际问题,老师们学了也用不上,更是让培训的质量大打折扣。

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是相当落后的,由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导致了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跟不教学要求,上课听不懂,对学习失去兴趣,并最终导致了辍学。所以要想解决农村学生的辍学问题,其根本在于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4874-312342.html

上一篇:曹操墓是真还是假?
下一篇: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在我国的实施历程

5 武夷山 苗元华 贾伟 程木 张肖飞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