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ughb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ughb 观点言辞不讳不避,源自对国家和社会的美好愿望。

博文

灾难/地震之后,我们除了慈善救灾还应该

已有 12513 次阅读 2010-5-24 13:05 |个人分类:社会视点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地震, 灾难, 救灾, 空心预制板

      汶川给全国人民带来的伤痛尚未平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玉树。为灾难之中的亡者祈祷,为灾难之中的存者... ...,抗震救灾中的紧张情绪稍稍平静之后,或许更需要我们关注和认真对待的是地震灾难发生之前的应对,而不是灾难的善后。

      参考资料中是关于空心预制板楼房与地震灾难,记得空心预制板建筑技术是我国上世纪末主流的居民建筑模式。现在我国居民(尤其是普通民众)有多大比例有多少人口正居住在空心预制板结构楼房之中?可能下一场地震灾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对我们并不重要,毕竟暂时以我们的能力还是无能为力,但在灾难发生之前我们是否能做点什么,这也许不仅仅是政府真正应该关切的问题。

    对于政府,在地震发生之前把民众从必然的废墟中救出来可能比从之后真实的废墟中扒出一具具尸体更有意义;对于我们,毕竟谁也不能保证下一秒钟灾难不会光顾到自己头上,或许最能解救下一秒的自己最有力的就是现在的我们自己。或许你认为自己个人主张和行为的微不足道,但只要我们的自己变成人人,我们的主张汇成民意,那么我们将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在我们的灾难还未降临之前,如果您认为本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那么推荐给您的朋友,更需要您说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当然,或许我们的灾难不仅仅是地震,不是么(参令人震惊的近期校园惨案...)

       

参考1: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5/149465.html

观汶川5.12大地震纪实视频有感

今天上午,偶然在好友的QQ空间看到了刚刚解禁的汶川5.12特大地震纪实,视屏来源于搜狐博客。

看着那一幕幕惨痛的画面,一个个悲痛欲绝的场景,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仿佛让人又回到了那不堪回首的2008年5月12日,挚爱的亲人转眼间悄然而逝,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在残垣断壁的废墟之中,面对着此景此情,面对着受难的同胞,我只能大声呼号,天弃天道妄为天,地绝地道难为地。

解禁的汶川5.12大地震纪实视频,走进我们视野里的画面更多的是地震之后倒塌的校舍,从建筑物的废墟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倒塌的校舍楼房全部使用了空心楼板,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是汶川5.12大地震视频2拍摄到的一所学校,篮球场傍边的一排平房除了房顶略有被地震破坏的痕迹之外,其余部分完好无损,并且从平房的户型结构上来分析【单从平房阳面的门窗很宽敞这点来说,就表明该平房设计符合集体学习生活时采光通风的要求,此平房极有可能就是原来学生上课使用的校舍】,从正面看,唯独教学楼在地震中倒塌了,而四周的楼房却奇迹般地耸立着,根据画面判断,震塌的和没被震塌的楼房间距应该离的不是太远,这就给出了我们一个思考,是否汶川地震时地震波的横向,纵向运动方向,地震波频率及地震波的迭加速度等等人力难为的自然现象就如一些砖家说的那样,恰好这些不可测的地震元素都经过汇集到了校舍所处的地理位置,果真如此,也就罢了,因为世间总有那么多的巧合,总有那么多的没有道理地安排,一如王伟的撞击事件,一如南联盟我国使馆被炸事件,一如外交官郁伯仁在休斯顿被打事件等等,纯属巧合,如有雷同,全是虚构。照此说来,汶川大地震中校舍大面积的倒塌也就难所避免了,不过,事实就是事实,谎言说上十万次依旧是谎言。事实进一步证明并将永远证明那些无知无良无耻的所谓砖家学者的谎言。

看完汶川5.12大地震纪实之后,想起了最近国家教委下发的文件,文件要求全国各地学校在暑假期间对原有校舍进行一次全面的加固,并且对加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但就我对基层和建筑了解的一些情况想和俩位老师做个沟通,希望你们在百忙之中关注此事。

首先,对建筑的加固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哪些建筑属于可加固的范围哪些不属于,要做通盘考虑。实事求是地给予科学评估,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那些地基存在问题的校舍楼坚决不能再做二次加固,该废弃的毫不犹豫地废弃,避免国家财力的浪费。

其次,加固校舍楼前,要对原有的设计图纸施工资料建筑结构进行仔细的了解,凡是使用空心楼板的楼房一概不予坚固,坚决废弃,从汶川地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垮塌的教学楼绝大部分是空心楼板,这种楼房只能是对墙体,立柱和过梁的加固,丝毫解决不掉空心板的抗震强度。

第三,国家有关部门在这次加固施工中必须强力介入,严格监督,严厉打击偷工减料的犯罪行为,每一个学校每一所校舍必须具体到每一个人,谁签字谁负责,施工结束后所有材料都要专门备案。

让我们引用郑渊洁的歌词作为这封信的结尾吧,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上学去啦。希望这不是永别,我要活着回家;亲爱的老师校长,我来上学啦。你让我坐最好的教室,我要活着回家;亲爱的叔叔阿姨,我在上学啊。你要加固好我的教室,我要活着回家

参考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4577601009ltb.html

地震中的生命杀手―――空心预制板

地震中的生命杀手―――空心预制板?<wbr>(ZT)地震中的生命杀手―――空心预制板?<wbr>(ZT)

 

 

 

刚刚看了网络上登出的,关于都江堰几所学校的现场照片,倒塌的房屋、失去生命的躯体无不强烈的刺激着我的神经。在这些照片中,很多画面里都出现了一个,作为建筑师我所熟悉的建筑材料――空心预制板,而且大都是些已经折断或坠落下来的空心预制板!就是这些东西在地震夺去了众多生命,在这我们已经可以称它为地震中的生命杀手!

 

何为预制板,它是数十年前芬兰的专家研制成功了一种重量轻、成本低的混凝土预制板材,可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居民提供廉价的建筑材料。这种混凝土预制板,是用水泥混合含有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物质,例如稻秆、竹子、麦秸、椰树纤维等,再加入水和砂子,放入木模或钢模中,固化而成。一般经过一昼夜便固化成型,经3个星期,即成为完全硬化的预制板。根据检测,这种混凝土预制板的性能虽然比普通混凝土预制板差,但价格却便宜一半,且能随意切割。利用它,3名工人在2日内,就能建成一座面积为40平方米的简易房屋。而作为空心预制板大量应用的国家,我们国内现在大部分用做楼板的空心预制板,具体的制造工艺做法,与这虽有一定区别,但工程性能基本相同,只是没有掺入稻秆、竹子、麦秸、椰树纤维等,而是以冷拔钢筋制作预应力钢筋,做为预制板底部受拉区的受力体,使得空心预制板有了一定抗折性能。国内预制板大多采用先张法预应力结构,预应力钢筋一般用冷拔钢筋,所以就比较细小了,相比较现浇板一般都用螺纹钢筋,就比较粗大了。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使用空心预制板的砖混结构,相对于现浇板有着良好的经济性,所以即使是现在,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也是作为主要的建筑类型。而在全国的已有建筑工程中,也存在着大量使用预制板的砖混或着主体为框架楼板为空心预制板建筑。预制板经济性是明显的,然而它的缺点也是固有的,由于使用预制板的建筑,其预制板都是直接搁置在梁上或承重墙上,这样板体和梁体没有连接,特别是砖混结构,除了构造柱和圈梁有一定程度上的连接外,其它构件都是相互搭在一起的,一旦地震来袭,极震区首先会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这时就把砖混结构直接的搭结部位,震得错位并将有限的结构连接破坏。接着横波传来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砖混结构建筑立刻开始局部甚至整体垮塌,这就是造成砖混结构建筑物毁坏的主要原因。由于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共同作用,建筑物就会象积木一样垮塌下来,而且往往是整体坍塌下来,这样处于建筑中的人员,很难存活。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仅仅是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就造成过多人死伤,而这种预制体砸死砸伤人员的情况,在我们国家更加明显。而现浇框架结构,由于梁板柱互相拉结,整体性相对砖混结构好的多,小的地震就不容易坍塌,而大地震来袭时,由于强柱弱梁的设计,梁体断裂而部分柱体不折断,现浇板也是会成片塌落下来,这样建筑物在部分坍塌时,会在很多靠近柱及主梁地方,形成三角形状的空间,这些空间支撑力较大,即使是后期的余震,也往往不能破坏它,这些三角形状的空间,往往是人员能生存下来的地方,如果地震来袭时,人躲避在靠近柱或主梁的地方生存下来的可能会增大很多。而且现浇板的框架结构建筑,在上层楼面及梁体垮塌下来,由于整体强度高,也不会象空心预制板的砖混结构一样,上层塌落下来,砸塌下面一层,一层层往下砸最终把所有建筑内人及物埋到废墟里,从而生存渺茫而且救援困难。

 

大家看上面这张图片,图中的空心预制板已经完全折断,部分还悬挂在楼层处,而其它的已经一层层塌落下来,全部堆积到地面上了。这样没有任何的半坍塌区域,及三角形支撑区域,被掩埋在里面的人员生存的可能就很小了。所以综上所述,由于空心预制板只是一种有着良好的经济性,但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材料,所以我国现在的经济发达地区、设防等级较高的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重要建筑,都已经不再使用空心预制板及空心预制板砖混结构。但是由于存在着大量已有空心预制板砖混结构的现有建筑,这些建筑在地震区将是很大的潜在威胁。虽然我们现在还做不到将他们全部替换掉,但我们可以先集中财力,把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建筑先行,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框架结构替换掉,以期待避免再次出现数百学生、病人被集体掩埋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情况。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5988-328049.html

上一篇:关于房价控制
下一篇:关于组织民间力量调查富士康连环自杀事件的倡议

1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