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攀墙健将爬山虎,活血通络祛风痛

已有 2105 次阅读 2023-12-18 08:14 |个人分类:好摄之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重九日是夜舟泊石门偶作呈三洲右溪》

【明】王渐逵

野寺相逢九日期,石门霜叶乱参差。

山魈尚识贪泉水,地锦重封学士碑。

豪杰不垂今古泪,登临犹忆晋唐诗。

凭君唤起通宵兴,明月芦花泛菊卮。

1702612839457.jpg 

近日,沿着古城墙散步,发现城墙根下有一抹红色叶子一闪而过。走近一瞧,原来是几株爬山虎。在寒冬的暖阳照耀下,枝叶经霜色愈浓,看起来美丽动人。路边无闲草,认识皆是宝。爬山虎学名地锦,是葡萄科(Vitaceae)地锦属(Pa rthenocissus Planch)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地锦是一味中药材。据清代药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地锦,生淮南林下。叶如鸭掌,藤蔓着地,节处有根,亦缘树石,冬月不死,山人产后用之。”地锦以植物根或藤茎入药,具有祛风止痛,活血通络的功效,被收录进《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中药权威工具书中。现代研究表明,地锦根茎叶中含有多酚类、黄酮类、酚酸类、脂肪酸类及糖苷类等多种类型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炎、抗血栓、调节血脂及降血糖等多药理活性,该属植物在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方面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是一些科普网文里,有时会把“地锦”与另一味中药材“地锦草”给搞混了。晒几张我拍的地锦攀墙图,科普一下。

 1702612839453.jpg

 《中药大辞典》:地锦

【拼音注音】Dì Jǐn

【别名】地噤(《本草拾遗》),常春藤(《植物名实图考》),爬墙虎、红葡萄藤、红葛(《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山虎(《苏南种子植物》),大风藤、过风藤(《江西中药》),三角枫藤、蝙蝠藤、爬岩虎、野枫藤、日光子、枫藤、爬龙藤、野葡萄、腹水藤、三叶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风藤(《江西草药》),石壁藤(苏医《中草药手册》)。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根及茎。

【生境分布】多攀援墙壁及岩石上。分布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山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

原形态 落叶藤本。枝条粗壮,卷须短,多分枝,先端具粘性吸盘。叶阔卵形,长1020厘米,宽817厘米,中部以上较宽,先端通常3裂,基部呈心形;幼苗或下部枝上的叶较小,且分成3小叶,均有小叶柄,中间小叶倒卵形,两侧小形斜卵形;叶片边缘具粗锯齿,齿端尖锐,上面深绿色,有光泽,无毛,下面淡绿色,脉上有柔毛;叶柄长822厘米。聚伞花序通常着生于两叶间的短枝上,长48厘米;花萼小;花瓣5;雄蕊5,花盘与子房贴生;子房上位,2室。每室含胚珠2枚,花柱单一,甚短,柱头头状。浆果蓝黑色,球形,径约68毫米。花期6月。果期9月。

【化学成分】叶含矢车菊素。种子含油28%。其中含软脂酸、硬脂酸、油酸、棕榈油酸,亚油酸。地锦的冠瘿含羧乙基赖氨酸及羧乙基鸟氨酸。

【性味】甘,温。①《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温,味甘微涩。"

【功能主治】活血,祛风,止痛。治产后血瘀,腹中有块,赤白带下,风湿筋骨疼痛,偏头痛。①《本草拾遗》:"主破老血,产后血结,妇人瘦损,不能饮食,腹中有块,淋沥不尽,赤白带下,天行心闷,并煎服之,亦浸酒。"②《江西中药》:"活血祛风。凡筋骨疼痛,及妇人赤白带下等之由于血滞者,皆主治之。近时用作祛风止痛药,适用于关节风湿,腰脚软弱等症。"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湿,通经络,止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浸酒。复方: ①治风湿性关节炎:爬山虎藤茎或根一两,石吊兰一两。炖猪脚爪连服三至四次。或(爬山虎)藤茎,卫矛,高粱根各一两。水煎。用黄酒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②治关节炎:爬山虎藤二两,山豆根二两,锦鸡儿根二两,茜草根一两。水煎服。③治半身不遂:爬山虎藤五钱,锦鸡儿根二两,大血藤根五钱,千斤拔根一两,冰糖少许。水煎服。④治偏头痛、筋骨痛:爬山虎藤一两,当归三钱,川芎二钱,大枣三枚。水煎服(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⑤治偏头痛:爬山虎根一两,防风三钱,川芎二钱。水煎服,连服三至四剂。⑥治便血:爬山虎藤茎,黄酒各一斤,加适量水煎,一天服四次,分两天服完。⑦治疖子,损伤:鲜爬山虎根捣烂,和酒酿拌匀敷患处:另取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⑧治带状疱疹:爬山虎根磨汁外搽。(⑤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1702612839449.jpg

《中华本草》:地锦

【拼音注音】Dì Jǐn

【别名】地噤、常春藤、土鼓藤、红葡萄藤、红葛、大风藤、过风藤、三角枫藤、蝙蝠藤、爬岩虎、野枫藤、日光子、枫藤、爬龙藤、野葡萄、腹水藤、三叶茄、假葡萄藤、走游藤、飞天蜈蚣、大叶山天蓼、爬树龙、红风藤。

【英文名】Japanese Creeper, Boston Ivy, root or stem of Japanese Creeper, root or stem of Boston Ivy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地锦,生淮南林下。叶如鸭掌,藤蔓着地,节处有根,亦缘树石,冬月不死,山人产后用之。

【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藤茎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et Zucc.)Planch.[Ampelopsis tricuspidata 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藤茎部于秋季采收,去掉叶片,切段;根部于冬季挖取,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攀援于疏林中、墙壁及岩石上,亦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地。

【原形态】粉叶爬山虎 落叶木质攀援大藤本。枝条粗壮;卷须短,多分枝,枝端有吸盘。单叶互生;叶柄长8-20cm;叶片宽卵形,长10-20cm,宽8-17cm,先端常3浅裂,基部心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脉上有柔毛,幼苗或下部枝上的叶较小,常分成3小叶或为3全裂,中间小叶倒卵形,两侧小叶斜卵形,有粗锯齿。花两性,聚伞花序通常生于短枝顶端的两叶之间;花绿色,5数;花萼小,全缘;花瓣先端反折;雄蕊与花瓣对生;花盘贴生于子房,不明显;子房2室。浆果,熟时蓝黑色,直径6-8mm。花期6-7月,果期9月。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在雨量充沛和土壤及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植株生长健壮,冬季气温降至10℃时生长停滞。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能种植,忌积水。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3月中旬至4月中旬,选择无病虫、健壮的植株,剪取12-15cm长的枝条,斜插手苗床上。约30d左右生根出叶时定植。按行株距100cm×100cm开穴种植,每穴栽2-3株。田间管理: 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季追1次人粪尿或尿素等氮肥,秋、冬季施1次堆肥、厩肥等有机肥。每次施肥后结合培土。当藤蔓长到35-40cm长时,搭棚架,引藤蔓攀援。冬季末春初,修剪密枝、病枝。

【性状】 性状鉴别: 藤茎呈圆柱形。灰绿色,光滑。外表有细纵条纹,并有细圆点状突起的皮孔,呈棕褐色。节略膨大,节上常有叉状分枝的卷须,叶互生,常脱落。断面中央有类白色的髓,木部黄白色,皮部呈纤维片状剥离。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叶含矢车菊素(cyanidin)。爬山虎的冠瘿(crown gall tissue)含羟乙基赖氨酸(lysopine),羟乙基鸟氨酸(octopinic acid)。

【归经】肝经。

【性味】味辛;微涩;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活血通络。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偏正头痛;产后血瘀;腹生结块;跌打损伤;痈肿疮毒;溃疡不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磨汁涂;或捣烂敷。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主破老血、产后血结,妇人瘦损,不能饮食,腹中有块;淋沥不尽,亦白带下,天行心闷,并煎服之,亦浸酒。(2)《江西中药》:活血祛风。几筋骨疼痛,及妇人赤白带下等之由于血滞者,皆主治之。近时用作祛风止痛药,适用于关节风湿,腰脚软弱等症。(3)《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湿,通经络,止血。

——摘录 《中华本草》

 

1702612839472.jpg

1702807313379.jpg

1702807313374.jpg

1702807313371.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7607-1414265.html

上一篇:侧柏的耐寒生理及分子机制
下一篇:守城之狮

22 王安良 高宏 宁利中 刘进平 杨正瓴 李学宽 胡泽春 汪凯 杨学祥 孙颉 崔锦华 汪育才 孔令国 何青 徐长庆 农绍庄 郭战胜 张晓良 王成玉 尤明庆 张忆文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