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读完了曹天元的《量子物理史话》,谈一点浅显感受 精选

已有 16228 次阅读 2016-1-29 23:2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量子物理史话

晚饭前,读完了最后一页《量子物理史话》,合上汉王电纸书,整个人还处于懵懵懂懂中,思考着不能自拔。甚至忘记了火上还煮着高丽人参,险些又干锅了。懵懵懂懂中做了晚饭,吃了晚饭,坐在电脑前发呆,想写点什么,又不知从何写起。

很久没有这么认真地读完一本科学书,尤其是这样一本描述量子物理——其理论如此远离我们的生活认知的书,想想就应该是枯燥的。开始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确认能把他完整读下来,近些年变得浮躁,读书总是不能坚持读完,常常半途而废。

不得不承认,曹天元很厉害,是国内少有的能把枯燥的理论物理写得那么通俗,把相关的科学史串得那么有条理的科普天才。他让我一开始读他的书,就有点放不下的感觉,跟随着他书中开启的量子物理之旅,时时为量子理论的命运揪着心。尽管结果似乎让我对量子理论保留了不少的迷惑不解。


作为一个理科生,物理学得不算太好,对现代物理也知之甚少,一直对量子物理这样高深的理论持排斥态度,并没想过要刻意了解它。记得两三年前有关“上帝粒子”的新闻火了一阵,出版社和科技导报联合请了中科院某所一个姓何的老师给我们做个报告,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咱也去凑了一下热闹。严格来说,这根本不是一个科普报告,满眼的数学公式,满耳的理论物理专业词汇,学物理的硕士生表示也没听太懂,一个科协大领导听着听着睡着了……勉强听完,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我还是提出让老师简单讲讲有关应用前景的问题,不知何原因,他没有讲,只透露了与卫星通信有关,不过这倒使我初步有了印象,这量子力学原来与我们的新生活密切相关呢。

也许,促使我要给自己普及一下量子物理基本知识的是近日某圈子里的话题讨论,不懂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评论权,科学与文化交叉的话题,不需要对理论有多少深的了解,起码要扫一下盲,而曹的《量子物理史话》无疑对我是合适的选择。

在读这本书之前,对基本粒子有关理论的确感觉很神秘,以往对于不可见的微观世界,难免产生一些形而上学的想法,有点相信超自然力的存在,读过朱院士的量子佛学理论,怎么说呢,整个人都不太好了,似乎我们原本坚信的客观世界,都成了主观意识的产物,这听起来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看来,已有近百年历史,但仍然处于不完备状态的量子理论却广泛被引用到各个领域,被歪曲误读的地方似乎也太多了。比如那个最爆头的波坍缩现象,薛定谔的猫,实在太容易让人想入非非了。这也促使我想看看这个量子理论到底是怎么来的,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当然,还有潘建伟量子通信方面研究成果的获奖,都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它的欲望。

读过简史,给我的第一印象,量子理论实在是颠覆我们世界观的理论,其不确定性理论让我们常人听起来是那么不合常理,那么颠覆常识,有时看着看着,我就感觉那些大科学家在玩智利游戏,甚至在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而历史告诉我们的事实是,量子理论是科学史上能最精确地被实验检验的理论,是科学史上最成功的理论。它真的不是科学大师们的“智利杰作”, 而是科学界联合起来,对大自然的更高层面上的“深刻发现”。通篇没有涉及任何形而上学的东西,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通俗描述,实验、计算、假设、猜想、证实、证伪。。。一切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描述的历史事实。

“量子物理所描述的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似乎离我们那么遥远,又离我们又如此之近,我们既生活在宏观世界中,又生活在微观世界中。”迄今为止,量子理论已经无比巨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全球经济可言,因为作为量子力学的产物的电子学革命将我们带入了计算机时代。同时,光子学的革命也将我们带入信息时代。量子物理的杰作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理论可以不完备,有用就好。科学可以不用人人都懂,但必须感恩它带来的福音。

有人评论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是男士书橱上的必备书之一,谁不拥有此书,谁就是一个和时代脱节的人。呵呵,作为一个不算年轻的女人,即使走向行将就木的命运,也不愿意与时代脱节。

花几天时间,过了一把量子物理之旅的瘾,尽管仍然懵懵懂懂。总觉得人活得就要不断思考,为了是让脑细胞死得慢些。读书可以带给人们乐趣,带给人们满足,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量子卫星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8991-953370.html

上一篇:小时候,感觉北京的冬天更冷
下一篇:正被过敏性荨麻疹侵扰,娘胎里带来的麻烦?

20 史晓雷 吕喆 田云川 孙学军 周强 张江敏 黄永义 韦玉程 马德义 王国强 刘钢 赵俊鹏 魏焱明 文克玲 王涛 王春艳 xchen zjzhaokeqin htli yingy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6: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