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没有“999朵玫瑰”...

已有 4305 次阅读 2016-6-4 18:2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月季

玫瑰,象征着爱情。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男人向女人求爱使出的杀手锏:999朵红玫瑰。


现实中,并不存在999朵红玫瑰,而只是999朵红色的月季。玫瑰的色彩很单调,几乎只有红色一种。所以,什么黄玫瑰,粉玫瑰,统统是不存在的。情人节的玫瑰,都是月季。

红玫瑰是可以开在植株上的,但却不适合做鲜切花。做鲜切花的全部都是月季。





月季主题插花


尽管在英文中玫瑰和月季都是
rose,日文中玫瑰和月季的发音也是相同的,但判断它们是不是一种东西,还得看拉丁学名。月季的拉丁学名是Rosa chinensis,玫瑰是Rosa rugosa,所以它们是同属不同种的植物。

月季在北京大街上很常见,但却见不到玫瑰,当然,月季可以用来提取玫瑰香精,作为经济作物大面积种植是比较普遍的。

我们其实不用费力地区分玫瑰与月季的不同,其实也很好区分,一是闻香气,玫瑰的香气很明显,而月季的香气要差很多;二是从开花时间,玫瑰只开一季,过了这个季节我们看到的肯定都是月季了。

那天在大兴月季主题公园附近看到了矮化的月季,粉红色的,很香,可惜和同学匆匆走过,未及拍照。看来,玫瑰的品种也在发生着变化。

至于月季的品种,据说超过2万种,花型颜色,也是丰富多彩。仅上月中旬月季洲际大会期间,北京大兴月季主题公园等地展出的品种就多达2300余种,各地搜集来的,但大多还是引进品种,我们国家自己的品种还是占的比例不高。我国只是月季的起源地之一。

月季、玫瑰和蔷薇是同属蔷薇科蔷薇属的姊妹花。蔷薇一般较高大。蔷薇植物的历史更久远,有的长达2000多万年,如这次月季大会展示的“小果蔷薇”,已经有2500万年的历史。

月季的寿命不短,有的能活二三百年呢。园艺技术也可以使月季看起来很“古老”。




整个“月季王”高8米,由1200余个月季植株组成。它的枝干采用了环保理念,使用废弃枯木及化学材料相结合,支撑起上千朵月季花,构成了这株“月季王”。

 

 

月季的品种真认不过来,在我看来,同类的月季花除了颜色的差异,花型好多都是相似的。反正看叶子,看枝条,月季与其他花是不难区分的,要求普通百姓记住月季品种特征,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但月季的品种其实是分几大类的,如藤本月季、大花香水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树状月季、地被月季等,看名称似乎不难区分。北京街道常用作绿化的有藤本月季、大花月季等类型。





















月季不像玫瑰,一年只开一季,看名字就知道,其实条件合适的话的话,可以月月开花的。在北京,月季也算是花期最长的花卉,从初夏的五月,一直到初冬的11月,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但任何植物,都有其自我保护的本能,其实,月季也怕热,它可不愿意自己开出的美丽花朵暴露在炽热的阳光下,很快萎蔫,所以炎热的夏季,月季是不怎么开花的,要休眠。在北京便是如此。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特别是超过30摄氏度,我们会发现,盛开的月季花基本不多了,进入半休眠。

多年生的月季也怕冷,尤其是一些娇贵的品种,冬天都需要埋土或搭棚架防寒越冬,否则就会被冻死。看到我们同学为了保证月季洲际大会一直在忙,即使是冬天,就知道忙些啥了,他们得保证从外地弄来的那些月季宝贝届时能顺利生长开花。幸好,去年冬天还上暖冬,没有赶上大的寒潮。

月季花盛开的季节,拍自大兴月季主题公园


















蔷薇科的月季种质资源丰富,适应性强,可以任人们去折腾。现在月季可以通过反复嫁接,成为月季树,难点要选好嫁接用的砧木,用的最多的是野生的蔷薇什么的,要求抗寒、抗旱、生长旺盛。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发现和试验去解决。

中国从南到北,很多城市都把月季作为市花,可见其栽培的普遍,被人们喜爱的程度。名气之大,研究培育的价值之高,使其成为国际大会的主题,当然,享此殊荣的不只它一家呢。


农业专家绞尽脑汁为人们生产更多合可口的做为食物的植物,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园林园艺工作者则想方设法为人们培育更多养眼的植物,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当然,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是最好的,实际上很多植物是既可以作为观赏,也具有食用价值的。如果能培育更多的像玫瑰那样既好看,又能提炼香精、泡茶用的月季,就更好了。多挖掘经济价值总是需要的。


通过嫁接获得的月季树,选择砧木很关键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8991-982427.html

上一篇:追忆那遥远幸福的童年
下一篇:芒种时节,荷花来了

4 武夷山 李颖业 蒋永华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