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lling Slowly(风之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higu123

博文

徐渊冲《逝水年华》小记

已有 4191 次阅读 2010-4-24 14:33 |个人分类:书海沉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西南联大, 徐渊冲, 《逝水年华》

  兰楚师为师妹推荐了几本关于西南联大的书,我便买了其中的一本——许渊冲的《逝水年华》,从昨天晚上起开始看,到今天中午的时候刚好看完。这本书主要回忆了作者的整个求学经历,从高中讲起,讲了在西南联大的学习,一直到后来在巴黎大学的学习,也谈到了自己的翻译生涯和自己对于翻译理论的认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是在回忆作者学习过程中所认识到的人,以及与他们发生在生活和学习以及灵魂之中的一些碰撞。
  
  “为别人做传记也是自我表现的一种;不妨加入自己的主见,借别人身上来发泄。反过来,每逢做自传时,并无自己可传,那就称心如意地描摹理想,写到照了镜子也不认识是谁,或者一味东拉西扯地记载交游,传述别人的轶事。所以,你若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须看为别人做的传;你若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他为自己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
  
  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样一番话,被作者在书中的第一篇引用来表达这本书的主旨,这是一本称作自传,或者别传的书,既写了作者自己,又写了他人。但某种意义上他所写的恰是那一代学人的共同传奇。
  
  书中回忆了很多西南联大的著名老师给他们授课时的状况,有徐友兰、潘光旦、柳无忌、叶公超、钱锺书等诸人;也有巴金、曹禺等人的讲座,更有作者在巴黎大学时各位老师的授课情况。
  
  书中大约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了“人生境界”的问题,作者大三时(应该是1940年),冯友兰先生的《新世训》出版,书中说:“各人的精神境界,千差万别,但大郅说,可以分为四种。一种叫自然境界,一种叫功利境界,一种叫道德境界,一种叫天地境界...”。据书中所言当年冯先生这本书引起了联大学生的极大热情,都去分析自己所处的人生境界。我想这或者就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幸运之处吧,他们可以保持自己最真的灵气,探讨最触及人性的问题。而人生境界的问题,在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当中,可有人还会去提及吗?
  
  作者的文笔很美,在内容上也包罗了很多东西,有纯文学(诗歌、小说),有文学理论,有回溯历史,有探讨哲学。可以说是很精美、细腻而广博的作品了。
  
  今天北京依旧是大风肆虐,脑子里边想着这本书,边慌慌张张的走在去学校食堂的路上,走上过街天桥的当儿突然刮起了一阵巨大的风,让走路变成了抗争,风衣上的帽子被风乱舞了起来,有些像一个狂傲不羁的人,我却并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我灵魂外的另一个我。可就是在这个天桥上,我恍然间却看到路边不知名树上舞动着的丝丝新绿,对我而言这是绝对够浪漫的事情,我已经憧憬它们很久了,现在看到它们终于小心翼翼的缓步向我走来,心中升起极大的喜感,恍惚还记得前几天的某一刻突然极其的渴望江南的春天。
  
  回到宿舍楼上的时候照了下镜子,才发现我早晨出去的时候精心安排和打造好的发型却也早已是乱作了一片,成了名副其实的马蜂窝了,一簇簇环着的头发散落成不同层次的波浪,或者和枯萎的花朵有些神似,但我却也无所谓了,因为春天终于要来了。尽管可以预见她不久依然会如期离去,但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春花谢了,总还会有再开的时候”,那时大概我就又可以开始深情的翘首期盼下一个春姑娘的轻盈舞步了。
  
  徐先生在书中谈到了一些翻译理论,有一个地方谈到他和南京大学外语学院许钧教授的分歧,其中有一点即是在翻译的方法论上,徐渊冲先生主张“发挥译语优势”,而许钧先生主张“再现原作风格”,在这一点上我却是赞同许钧先生的(主要是指小说,诗歌则另当别论)。我觉得中国语言虽然很精练,但是翻译小说时过分的运用中国的一些熟语,反而很多时候不如翻译的啰嗦一点。虽然似乎这样意韵要差一些,但有时候符合中国风味的译文反而让人看了感觉很不舒服,少了外国文学的风韵,读不出外国文化的味了(我想这或者就是我古怪之处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9051-315592.html

上一篇:幸福,在一念之间
下一篇:大海之心,早已无岛可居

7 李久福 乔贝贝 zuomeiyang guohongye caohonglian wanglixia laoguo1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