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lling Slowly(风之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higu123

博文

一位朋友对我诗歌的修改建议

已有 3722 次阅读 2012-5-5 19:04 |个人分类:诗流成河|系统分类:诗词雅集|关键词:学者| 诗歌, 雏菊, office, face

下面是一位朋友对我之前发表的诗歌《谁动了我的雏菊》的指点文档:

 

--------------------------------------------------------------------------------------

----------------------------------------------------------------------------------------

 

雏菊花的美丽诱惑————

 

个人更喜欢含蓄而文艺一点的名字,可借鉴《色·戒》,取名为《雏菊·诱惑》

这样的名字,简约大方,且在让人遐想到二者的关系之时,还能含蓄地将这种

比较具有性暗示的信息包裹起来,如此,方为含而不露。

 

在天黑之前,我和死亡一起举手

孤独像一株可爱的雏菊花,以为

曾经,别过,便是别过,以为

曾经爱过,就将不再热烈                      

 

——此段很有感觉,尤爱曾经,别过,便是别过一句。不过,个人觉得,“就将不再热烈”一句还需要细加斟酌。这样的感觉,就犹如刚看了美人的剪瞳,兴致盎然向下看,却看到了一个酒糟鼻的感觉。个人喜欢的感觉,是“曾经,爱过,便是爱过,不复热烈”

 

雏菊花的香味,匍匐在地上

发酵在鼻孔,勾住我的眼神

我的心滚烫滚烫的发热,香味

是从北的方向开始——习惯飘散

 

——我想,此段是极美的意境,仿佛能跟随你的语句去幻想这样的场景,很美很有意境。个人还是稍有建议,即:“我的心滚烫滚烫的发热”一句,要么将“的发热”直接去掉,此处心滚烫,就已经能表达雏菊给我的感官感受了,再来阐述发热二字稍显多余;要么就是将发热改为其他词语,个人认为发热一般指体温等,不太适合修饰心。最后,“的”在此处应为修饰“滚烫滚烫”及“发热”,按理应为“地”。

 

 

我不是你的附加伤害,诚然

孤独是你对我的附加伤害,此刻

我早已习惯,和死亡一起举手

一起举手,一起对视,然后大笑

 

——极为喜欢这一段在处理与死亡之间的关系,一起举手,一起对视,然后大笑

不过,第二句,“孤独是你对我的附加伤害”,个人建议,可以将此句“附加伤害”去除

因为此段第一句已经出现了“附加伤害”一次,此处再用,稍有重复之嫌。可以直接采用“孤独是你对我的”。此外,我更喜欢诗歌的一种意犹未尽,那是一种缓慢的、渐进的过程与享受,因此,最后一句“然后大笑”,我更喜欢的呈现方式是“然后,大笑”,如此,更有一种时间上的停顿。

 

是的,有了孤独,何用恐惧死亡

我静静的品味孤独,雏菊花的香味

是不是你,是不是迷恋?或者沉默

如果你已给我一颗种子,是关于春天

 

————此段甚好。我很喜欢,没有什么建议,唯有最后一句的“是”,我不太喜欢,可以略去。

 

------------------------------------------------------------------------------------

--------------------------------------------------------------------------------------

根据她的指点,我的这首诗歌就变成了:

 

《雏菊·诱惑》

 

在天黑之前,我和死亡一起举手
孤独像一株可爱的雏菊花,以为
曾经,别过,便是别过,以为
曾经爱过,便是爱过,不复热烈
 
雏菊花的香味,匍匐在地上
发酵在鼻孔,勾住我的眼神
我的心滚烫滚烫地悸动,香味
是从北的方向开始——习惯飘散
 
我不是你的附加伤害,诚然
孤独却是,此刻,我早已习惯
和死亡一起举手,一起举手
一起对视,然后,大笑
 
是的,有了孤独,何用恐惧死亡
我静静的品味孤独,雏菊花的香味
是不是你,是不是迷恋?或者沉默
如果你已给我一颗种子,关于春天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9051-567493.html

上一篇:谁动了我的雏菊?
下一篇:不喜欢诗歌死不了人——关于诗歌若干问题的说明

10 林涛 武夷山 张玉秀 陈沐 边媛媛 卫军英 柏舟 王元 李世清 LauraSh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